首頁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先事後得:莫問結局如何,但求落幕無悔

字體:16+-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做過孔子的車夫,也做過一個小的地方官,他的特點是求知心切、勇武果斷,有點像子路。他經常因為問一些太過實際、沒什麽太大思想價值的問題而被孔子“刺”,比如他問孔子怎麽種地、怎麽種菜,孔子就“?”他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這就是樊遲,我的老祖先。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舞雩”是魯國求雨的地方。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跟著童子六七人、冠者五六人,在河裏洗完澡以後回到舞雩台上唱歌。這一次,樊遲又給孔子駕車了,兩人在舞雩之台遊玩的時候,樊遲又問了孔子問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提問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他問了三件事。

第一,崇德。怎樣能夠把自己的品德修養得更好?

第二,修慝。如何改正自己的過失?

第三,辨惑。怎麽辨別是非而不糾結、痛苦、遲疑?

孔子先是表揚了樊遲問得有水平,然後做了如下回答。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要想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最起碼要做到“先事後得”,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很多人是先談好條件再做事,但孔子告訴樊遲,想要崇德,要做到努力在先,所得在後,不要讓自己的欲望走到了前麵,以免變得貪婪。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要想改變自己的問題,就要多反思自己,而不是整天挑別人的毛病。

挑他人的毛病是最容易的事情。每一個人都可以說出無數個對他人不滿的地方,給自己找到逃避責任的理由:我是沒錯的,都是別人的問題。沒有一個人是盡善盡美的,要想找出別人的毛病太容易了,但這對你沒有任何幫助。不進行自我反思,你不會得到任何好的改變,也就談不上修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