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管理國家的底層邏輯,是藏富於民

字體:16+-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

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長得跟孔子有些像。魯哀公有一天問有若:“年成不好,大家沒飯吃,用度不足,這時候該怎麽辦?”

“用不足”之前沒有主語,魯哀公沒特指是誰用不足。

有若對曰:“盍徹乎?”“盍”是古語中很常用的疑問詞,同“何不”,有若是給魯哀公出主意,說何不用“徹”這樣的稅法呢?

“徹”是一種稅法,指的是十分抽一稅,也就是百分之十的稅收比例,比如打下來1000斤糧食,交100斤糧作為稅。有若說,如果有年饑,那就減少賦稅,收一成稅就夠了。

魯哀公說:“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到這裏,我們才知道有若把魯哀公的意思理解錯了。魯哀公說:“我平常收兩成都不夠用,你怎麽能讓我隻收一成的稅呢?”

原來,魯哀公說的“用不足”不是針對老百姓,而是他自己的錢不夠用。

如果是孟子聽到這句話,一定會據理力爭,孟子的思想跟有若其實是一樣的,他經常勸國君少收稅。

有若脾氣還比較好,他說:“如果老百姓能吃飽飯,手裏的錢多了,國君怎麽會沒錢花呢?假如老百姓手裏沒錢,國君的錢又從哪兒來呢?”

這就是“藏富於民”。

國家和百姓的關係是儒家經常會討論的一個論題。減稅對於刺激經濟是有好處的,錢到了老百姓手裏,它的周轉速度會比藏在宮廷裏快得多。百姓富起來了,君王又怎麽會沒錢呢?

比如社會上的巨富,他們擁有大量的金錢,而這些錢個人是消費不完的,他們如果把錢變成一個賬戶的數字存起來,整個社會的“景氣指數”就會降低。尤其在古代,沒有發達的金融業,比如宋徽宗有那麽多的錢,全都用來建他的園林了,老百姓之間沒有錢可流通,更沒有途徑賺到錢。如果這些錢留在小商小販手裏,錢的利用率會高很多倍,而金錢的流通會帶來經濟的繁榮,大家有了更多的方式去做交易,去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