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在這一天又發出了鬱鬱不得誌的感歎,“我以後都不想講課了”。
孔子像開了一個師資班,教三千學生,這些學生都有傳遞思想火種的責任。如果孔子不講課,問題之大可想而知。
因而子貢說:“你如果沒有言論,那我們學什麽?我們向別人轉述什麽?我們怎麽教別人?”
孔子回應:“你聽過上天說話嗎?但是春夏秋冬,時運有序;萬物生長,興衰有常。這一切並不需要上天命令安排。”
這個感慨有濃厚的哲學意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然運行有序,因為有道、有規律。這個道看不見也摸不著,但確實存在,有規律可循,世界運行循環往複,其間的生物生死交替。
中國古人效法天地,認為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不會偏心。天宇不會因某個人好給他光明,因某個人壞則給他陰暗;土地不會因某個人好而承載他,因某個人壞而不允許他行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無私而成其私。它不用說話,就能夠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推動起來。
孔子雖然沒有學過複雜科學,但對複雜科學有深刻感知。如果他讀了《大曆史》這樣的書,或者《起源:萬物大曆史》這種講宇宙大爆炸的書,也會感慨“英雄所見略同”。神奇的大自然是靠簡單的規律不斷地進化,形成“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狀態。
孔子很仰慕上天的力量,雖然他不知道天地是如何運轉的。孔子發出這樣的感慨,有可能是受了挫折,有點像曾經跟子路講的“乘桴浮於海”——道不行,就到海外去。
在傳授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老師有時候少說一點也有道理。老師少說一點,學生的主動性就會多一點。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實踐,比老師灌輸效果要好。因而這一段話,也可能是孔子在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他可能覺得自己講得太多,反而沒有把至理傳授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