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鄉願,德之賊也。”
“鄉願”是一個固定的詞。“鄉”,代表著鄙俗、大眾;“願”,近似於忠厚。兩個詞組合在一起,是指一類人,“大眾好人”“老好人”。為什麽孔子非常厭惡這種人?因為鄉願往往缺乏原則,模糊標準,混淆是非。他們做事,誰都不得罪,對誰都說好;真遇到問題,能和稀泥就和稀泥,不成則抽身就撤。
有時候他們會助紂為虐。對正義的事情,他們不能態度鮮明地表示支持;對不義之事,他們也不會堅決反對。不能懲惡揚善,實際上就是放任醜惡滋生。
鄉願會做一些道貌岸然的事情,讓自己在周圍收獲一些好名聲,實際上並不會真心付出。
總的來說,鄉願是沒有道德底線,不能伸張正義,隻知道媚俗趨時,與流俗合汙的偽善者。
孔子認為鄉願會戕害德行,是“德之賊”。
我們對比分析一下,鄉願和強盜對德行的傷害孰輕孰重。強盜,擺明了是壞人,以醜惡的麵目示人,出現就會遭到社會的抵製與打擊,更沒有人跟他們學。不僅如此,強盜的出現還會促使人們團結起來,與之做鬥爭。強盜更會成為道德教育的反麵教材,危害是短暫而有限的。而鄉願,偽善媚俗,看著像好人。因而大多數人對鄉願都疏於防範,就算有點小問題,也不會過於追究。在長年累月、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社會正義感就會下滑。這種損害,猶如溫水煮青蛙,等閑發現不了,一旦出問題,就難以彌補了。
這樣對比一看,鄉願比強盜之流對道德的損害更持久、更大,因而孔子特別恨這種人,如同“惡紫之奪朱”。孔子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接近紅色,容易令人混淆。
聖人堂堂正正,值得我們學習。沒有問題的時候,鄉願是道貌岸然的老好人,跟聖人有相似之處,令人真假難辨。如同《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在“小雷音寺”的遭遇,黃眉怪假冒的如來佛與如來佛外表一樣,讓人真假難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