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這句話產生了一個成語:色厲內荏。
“色”是外在的表現,“荏”是白蘇,一種可以食用的草,這裏比喻軟弱。色厲內荏,比喻外在強悍嚇人,內裏卻懦弱不堪。
“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假如用小人來做比喻,就好像那些穿窬之盜。“穿窬”,就是在牆上打個洞;“穿窬之盜”,便是爬牆挖洞的小偷。
曆史上,呂布、袁紹是典型的色厲內荏。外在看起來很厲害,儀表堂堂、武力過人,打仗也很勇猛,可謂殺人不眨眼。但他們其實是靠殺人來維持自己的強硬,顯示自己的手段,實際上內心不夠強大。
黔驢技窮、虛張聲勢都與色厲內荏有差不多的意思。在《黔之驢》中,老虎初見驢,有點害怕。聽到驢叫,老虎大駭而遠遁。老虎多番試探,都不敢對驢動手。直到驢發怒,踢老虎,踢了幾次,老虎都沒發現驢有什麽大本事,就發動攻擊把驢吃了。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本事的人往往色厲內荏,看起來嚇人,其實不堪一擊。
在反腐專題片中,貪官在位時姿態做派高高在上,一旦被調查,內心因做壞事而長期積蓄的痛苦和虛弱瞬間爆發出來,痛哭流涕。一個人如果做的是正義的事,心存正氣,那麽他在任何處境下都會淡定從容、坦然自若。這就是“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貪官往往表現得色厲內荏,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壞事,又怕別人知道,所以做出各種姿態來掩蓋。
遇到小偷、強盜,為什麽“路見不平一聲吼”他們就落荒而逃了?因為他們做的是壞事,心虛膽怯。
而正義,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一個人深明大義、心懷坦**、行事光明,內心自會有強大的支撐力。我們去了解一下抗日戰爭的曆史,便知道很多仁人義士在慘遭迫害、麵對死亡時凜然不懼。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正是人性的光輝、正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