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樊登講論語:先進(精裝版)

子張問仁:經常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

字體:1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張曾經向孔子問幹祿。子張是一個性子比較急的人,很年輕,想法比較多,既想當官,也想當老師。

子張現在又向孔子問仁——怎樣能達到仁的境界?

孔子說:做事遵從這五個原則,並能夠將其推廣到天下,就算是仁。

子張就說:您跟我講講吧。

孔子回答:恭、寬、信、敏、惠。

在《論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針對為人處世原則的這種集中提法。比如,溫、良、恭、儉、讓是子貢描述孔子為人處世的五個詞。此外還有我國古代社會講的“三綱五常”中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在這裏,孔子送給子張的這五個詞是恭、寬、信、敏、惠。

為什麽跟子張說這五個字?很有可能孔子在因材施教。

子張的缺點大概是對他人不夠寬厚,比較急躁,所以孔子跟他講恭、寬、信、敏、惠。

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是講做人的,而恭、寬、信、敏、惠是講做事的。

子張是一個愛做事的人,所以孔子跟他講的是做事的原則。孔子說:“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則不侮”:如果你能夠恭敬地對待他人,無論是對待在上位的人,還是對待在下位的人,都能夠保持禮儀,那就沒有人侮辱你。你怎麽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麽對待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寬則得眾”:作為管理者、領導者,要心胸開闊,在一定程度上容得下他人犯錯。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吹毛求疵,每天盯著員工,覺得這兒不行、那兒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