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最終還會由藥到食,重新恢複茶的悅誌、不寐、以預防保健為主的本來麵目。
在清代以前的《神農本草經》中,雖然沒有收錄“茶”,也沒有“茶解七十二毒”的記載,但是,這並不會影響到茶能解毒的正確性。我們知道,茶之滋味的苦,決定了茶的寒性。茶能解毒,首先體現在茶能以寒勝熱,可以祛除熱毒;咖啡堿能夠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體內有害物質的排出速率。其次,茶是堿性的,可以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第三,茶能殺菌、消炎、抗輻射,可以通過沉澱作用,祛除體內的鉛、鉻、汞等重金屬的毒害。
在遠古時代以及中醫傳統中,曾經藥、毒不分。西漢以前,將“毒藥”作為一切藥物的總稱,故《周禮·天官塚宰》中,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的記載。古人意識裏的“毒”,是廣義的,旨在說明藥物的偏性程度。藥之所偏謂之毒,並非我們今天所講的、有毒害作用的狹義的“毒”。《黃帝內經》有“毒藥攻邪,五穀為養”的記載。明代張景嶽《類經》也講:“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病在陰陽偏勝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攻邪也。”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基本可視為古人最早對茶葉功效的認知,也是經陸羽《茶經》確認過的最早記載。茶宜常飲,使茶湯的藥理成分,在人體內長期保持適當的穩定的有效濃度,就是“荼茗久服”的意義。隻有久服,茶的保健和藥理作用才會見效。持之以恒,待以時日,茶葉中富含的鉀,會使肌肉有力;咖啡堿等物質會使血液循環增強,並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所以“令人有力”。而生物堿的興奮作用、茶氨酸的鎮靜作用以及芳香物質的醒神作用等等,協同共濟,使茶表現出良好的曠心怡神、四體同泰的“悅誌”的功效。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人最早對茶的認知,並沒有涉及更為深刻的藥用,仍僅停留在體驗式的愉悅感受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