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敢於像茶的殺青工藝那樣,在火與熱的洗禮中去蕪存菁,求真存美,最終一定會撥雲見日,行則將至。
翻開曆史的篇章,尋跡浩繁卷帙裏的茶之正脈,就須“不畏浮雲遮望眼”。探源尋真,道阻且長,但是,隻要敢於像茶的殺青工藝那樣,在火與熱的洗禮中去蕪存菁,求真存美,最終一定會撥雲見日,行則將至。
一提到茶的起源,大家耳熟能詳,都會記得:“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並且言之鑿鑿地宣稱,此語出自我國最早的中藥著作《神農本草經》。可是,在我查閱了各種版本的《神農本草經》,包括我家祖傳的兩個線裝版本之後,卻沒有找到一絲一毫關於茶的記載,這很令我意外與失落。
《神農本草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共收錄了365味藥,其中植物藥252種,確實沒有把茗茶囊括在內。在此書內,也沒有尋覓到關於“茶解七十二毒”的隻言片語。其中的委曲,也可能古時的版本曾經有記,在之後版本的不斷編輯中亡佚了。但至少在今天,我們確實沒能從中查到。看不到的莫須有,不能隨意引用,更不可人雲亦雲。
清代孫星衍輯佚的《神農本草經》,隻是在“苦菜”的注解中,羅列了“苦菜”可能是“茶”的猜測,並且在南朝陶弘景的注解裏,僅說苦菜“疑此即是今茗”,他也不敢十分確定苦菜即是茶。清代以降,很多關於茶的著作,便把苦菜的功效,直接誤以為是茶的功效。於是乎,“味苦,寒。主五髒邪氣,厭穀,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便被張冠李戴,廣泛引用,襲以成弊。明代李時珍著述的《本草綱目》,並沒有把《神農本草經》中“苦菜”的功效強加於茶,便是有力的佐證之一。
我們再來看一下《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據多位研究者認為,此書是集醫藥大成於先秦兩漢之間,但從該書以陰陽五行指導藥物配伍、闡明藥性理論來看,此書應是漢代今文《尚書》學派流行以後的產物。從西漢的“心為土髒”改為“心為火髒”的認知飛躍,能夠窺見《神農本草經》的真正成書時間,應是東漢光武帝以赤符受命、立火德為國運以後的事情了。清代姚際恒《古今偽書考》也認為:“漢誌無《本草》,按《漢書·平帝紀》,詔天下舉知方術本草者。書中有後漢郡縣地名,以為東漢人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