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焙適中的傳統鐵觀音,香、水俱佳又不刺激,在四麵楚歌的市場逐鹿中,應該有實力擔當起振臂一呼破局者的重任。
烏龍茶,其發酵程度,是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的。烏龍茶以香高與醇厚見長,這就決定了其工藝必然以凋萎和搖青為抓手,通過水解、氧化、聚合,積累更多的可溶於水的物質和香氣成分。能耐得住做青的鮮葉,普遍表現為:以茶梗粗、葉片寬而肥厚的中葉種居多。
為形成烏龍茶的濃鬱香氣和醇厚滋味,茶青需要采摘更加成熟的葉片,俗稱“開麵采”。一般以芽梢停止生長,形成駐芽後為宜。成熟的葉片,苦澀的酯型兒茶素和咖啡堿含量較低,糖類和香氣物質豐富。其最佳的采摘時間,也不同於綠茶等茶類。綠茶為了得到較高的茶氨酸,宜在旭日初升、晨露未晞時采摘。烏龍茶的鮮葉則不同,為了獲得較多的光合作用產物,宜在晴天的午後采摘最佳。此時,不但鮮葉的含水量低,而且具備良好的曬青條件,尤其是烏龍茶的茶青,不曬不香。陽光下的短時凋萎,葉溫升高和水分蒸發偏快,更易激活水解酶的活性。
鮮葉通過陽光凋萎,伴隨著葉內水分的降低,水解酶的活性與細胞膜的通透性顯著增強,促進了葉內不溶性的澱粉、蛋白質等高分子物質的分解、氧化,形成了分子量較小、溶解度大的物質。芳香物質由結合態變成遊離態,香氣成分逐漸增加,低沸點的青臭氣逐漸向外散發。這一切,都為做青奠定了充足的物質條件。
烏龍茶的做青,包含了搖青與涼青兩個環節,其本質上就是一個深度凋萎兼發酵的過程,表征為鮮葉與嫩梗反複的緩慢失水以及水分從梗到葉麵的補充過程。葉麵這種由神采奕奕軟萎到無精打采,再由蔫頭耷腦恢複到水分充盈狀態的反複過程,俗稱“走水”,即茶青反複交替的“死去”與“活來”。如果茶青出現局部的梗葉受損,會使梗葉各部位的均勻走水受阻,必然表現為茶湯的青澀與香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