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與健康

時珍飲茶警同好

字體:16+-

茶狷酒狂,茶不像酒那麽豪邁,所以常常是溫柔一刀,“損益於身而日用不知”。

明代廢團改散以後,喝茶變得簡便異常,一瀹便啜,旋瀹旋啜。尤其是瀹飲法的出現,這種簡潔、自然的方式與力量,推動了明代茶產業、茶文化的空前繁榮。據明代《農政全書》記載:“(茶)種之則利溥,飲之則神清,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闕。誠民生日用之所資,國家課利之所助。”由此可見,明代的茶飲之盛,國計民生對茶葉的依賴之重。

明代是繼唐、宋之後的第三個茶文化高峰。每次茶文化興旺發達的背後,都會誤傷一批飲茶過量的愛茶人。狂熱與盲從,容易讓人失去理性。茶,風味恬淡,清白可愛。茶狷酒狂,茶不像酒那麽豪邁,所以常常是溫柔一刀,“損益於身而日用不知”。明代深得茶理的許次紓,看得最是清楚,他在《茶疏》中專列一章“宜節”,來表達他“茶宜常飲,不宜多飲”的重要觀點。他說:“常飲則心肺清涼,煩鬱頓釋。多飲則微傷脾腎,或泄或寒。蓋脾土原潤,腎又水鄉,宜燥宜溫,多或非利也。古人飲水飲湯,後人始易以茶,即飲湯之意。但令色香味備,意已獨至,何必過多,反失清洌乎。且茶葉過多,亦損脾腎,與過飲同病。

俗人知戒多飲,而不知慎多費,餘故備論之。”“古人飲水飲湯”,大概是指孟子的“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湯”的本意是指沸水、熱水。南北朝以後,“湯”又有了保健的意義,如宋代的甘草湯。宋代袁文的《甕牖閑評》雲:“古人客來點茶,茶罷點湯,此常禮也。”此時的“湯”,即是甘草湯,恐客人語多傷氣之虞。上文中許次紓的“飲湯之意”,強調的還是茶的預防保健作用。

許次紓,是明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文人兼茶人。他的《茶疏》一文,含英咀華,字字珠璣,是明代少見的經驗型茶著,尤其是許次紓的飲茶觀,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與思考。他認為:喝茶時,隻要具足、鑒賞了茶的形、色、香、味,能夠品出茶的意韻就足夠了,何必去求多求濃?茶濃了,自然會傷及脾腎,事與願違,這又是何苦呢?茶濃香短而苦澀,反而會失去了飲茶的淡雅、清冽之美。單次泡茶的投茶量過多與日常的過量飲茶,同樣會有害健康。假如想用茶葉來治療疾病,那就要尊重醫生的處方,對症下藥,況且,我們平時的這點飲茶量,是遠遠達不到治病療效的。據李時珍引用的唐代昝殷的《食醫心鏡》記載:“赤白下痢。以好茶一斤,炙搗末,濃煎一、二盞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在中國醫療史上,這是我能檢索到的比較罕見的一個以茶治病的單方。其用量,至少為炙過的好茶一斤,搗末後,濃煎口服才會有效。唐代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680克。一次攝入如此巨量的茶葉,對於健康人來講,明顯是大大過量了,不僅可能會損及人體的脾胃和肝髒,而且還有可能致人死亡。其咖啡堿的個人單次攝入值,已經遠遠超過了10g的致死劑量。傳統中醫認為:“藥以治病,因毒為能。謂毒者,以氣味之有偏也。”大凡治病用藥,不像我們平時飲茶那麽隨意自在,不僅要考慮到治病的療效,還要綜合顧及到中藥的配伍平衡,清醒地估算到藥物對身體的損益,不能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這同樣是得不償失的。在當今時代,幾片黃連素可以治愈的痢疾,何必再去煎煮一斤好茶呢?一斤好茶的單價,一定會比藥價貴出多倍。另外,煎煮高濃度的茶湯,費力耗時,服用也極不方便。從上述這個典型案例,能夠看出某些茶葉退出藥物類別、轉變為保健食品的些許蛛絲馬跡,故黑格爾說:“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當然,在今天,茶的這種藥、食轉型,也得益於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