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與健康

明代茶飲重甘寒

字體:16+-

明代的飲茶變得自然簡潔,尤其注重個人趣味,開始講究茶品與人品的一致性。

明代,朱元璋於亂世中得到天下,勵精圖治,汰奢尚儉,表現在茶上,便是“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日,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采芽茶以進”。從此飲茶,一瀹便啜,簡便異常,“遂開千古茗飲之宗”。散茶終於名正言順地登上了曆史的舞台,一時裙袂飛揚。亦藥亦飲的茶,天趣悉備,至此方能徹底脫去、製作與品飲中的所有束縛和羈絆,盡情綻放自己內在的真香、真味,清新可人,韻致初見。

元代揉撚工藝的出現以及明代以降散茶的蓬勃發展,推動了黃茶、白茶、紅茶、黑茶、烏龍茶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茶類的發展、功效與因緣際會,會通過係列專篇在本書詳細論述。

宋代興起的點茶之風,到了元代已經沒落。點茶在明代消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茶葉揉撚工藝的出現。經過揉撚的茶葉,通過外力破壞茶葉細胞,使茶汁黏附於葉表,縮小了葉片的體積,美觀了外形,利於茶葉的衝泡和內質的浸出,增進了茶葉滋味和香氣的形成。實踐表明,對於較嫩茶葉的熱揉,其濕熱作用,有利於茶中的蛋白質和多糖,水解為可溶於水的氨基酸和糖類;使茶多酚發生水解、氧化和異構化,從而增加了茶湯的鮮甜度,降低了茶葉的苦澀度。這也是唐煎宋點必然退出曆史舞台的本質所在。

在茶的揉撚工藝沒有出現之前,茶的內質在水中的溶解度較低。因此,早期的茶,隻有經過蒸搗、碾碎後,用細碎的茶末或煮飲、或煎飲、或點飲。當茶的內涵物質,經過揉撚很容易浸泡出來之後,再用很繁瑣的程序去煮茶、煎茶、點茶,是不是變得有點多餘了?並且在茶的炙烤、碾碎、煮煎的過程中,不僅會造成茶質的受熱氧化,失去了茶的真香真味,而且煎煮經過揉撚的細碎茶末,常常會因茶湯的浸出濃度過高,而苦澀得難以入口,反而不利於人們的健康。淡遠香清,順滑為上。從這個意義上看,煎茶、點茶等模式,不是被古人玩丟了,而是因不適應時代和健康的進步要求,被曆代的有識之士拋棄掉了。鑒於此,我們實在沒必要作痛苦流涕狀,假道學一般地去盲目恢複,要先弄清楚淘汰的前因後果及其為什麽?病樹前頭萬木春。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待,最應珍惜和做好的還是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