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是四川黑茶的現代稱謂。四川黑茶,因運往消費區域的路線不同,又分為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南路邊茶,以雅安為製造中心,邛崍、天全也有生產,然後,經雅安、天全、康定,銷往甘孜、西藏、甘南和尼泊爾等地,其主要產品為康磚和金尖等。西路邊茶,以都江堰、汶川為生產中心,其產品為茯磚和方包,主要銷往四川阿壩和青海玉樹等藏區。因都江堰和汶川是成都的西大門,故稱為西路邊茶。
茶,起於漢,始於晉,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代,是中國茶葉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節點。茶葉的製作,從早期的“伐而掇之”,采茶做餅,原料由粗漸細,至宋代,蒸芽做餅,原料等級達到極致。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盛,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同時,唐代的政治經濟中心長安,隨著朝代的變遷更迭,地位逐漸衰弱。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向宋代的開封、洛陽、杭州轉換。茶葉的製作交易中心,也逐漸從臨近長安的四川,開始向江南地區與武夷山區轉移。
四川雅安的茶園
到了南宋,長江以南的茶葉,名茶輩出,星光燦爛,其品質好過四川的,已是不勝枚舉。於是,出現了“重建茶,輕蜀茶”的局麵。之後,蜀茶的生產,除了部分滿足貢茶需求以外,其他的粗茶,主要為滿足茶馬交易之需用,邊銷茶由此而生。《宋史·食貨誌》記載:“舊博馬皆以粗茶,乾道末,始以細茶遺之。然蜀茶之細者,其品視南方已下,惟廣漢之趙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芽,雅州之蒙頂,士人亦珍之。然所產甚微,非江、建比也。”
五代時,毛文錫《茶譜》記載:“其茶,如蒙頂製茶餅法。其散者,大而黃,味頗甘苦,亦片甲、蟬翼之次也。臨邛數邑茶,有火前、火後、嫩綠、黃芽號,又有火番餅,每餅重40兩,入西蕃。”這是四川茶葉最早進入藏區的文獻記載。其後,隨著藏民對茶葉的依存度越來越高,需求量越來越大,茶葉從商品交易,互通有無,到了宋代發展為茶馬互市,茶葉逐漸成為朝廷的重要財政收入,以及換取戰馬的重要戰備物資。其重要性,如南宋張震所言:“四川產茶,內以給公上,外以羈諸戎,國之所資,民持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