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祁門物華天寶,屬於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它不僅是景德鎮高品位瓷土的供應地,而且有屯綠中最著名的鳧綠、紅茶中最香的祁門紅茶,還有一度曾銷聲匿跡、少為人知的安茶。
祁門安茶,原產於祁門縣的蘆溪鄉一帶。它的起源和消失,與祁紅的創始人餘幹臣的後半生一樣神秘,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載,竟然謎一樣的消失了。
我在做過充分的安茶調查,查閱過大量的有關史料以後,走進蘆溪,才猛然醒悟,要想真正看穿安茶的真麵目,一定要如實地把它還原到產生它的那個時代中去,有必要把它與同時期的同類茶作一細心比對,如此,便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明白安茶是怎樣起源的?首先,必須探討清楚,它是怎樣消失的。關於安茶的凋敝消亡,茶界共同認可的準確時間,應是在1940年之前。如果把祁門安茶和梧州六堡茶做一對比,便會驚奇地發現,安茶的銷運路線艱難而漫長,其運輸行程,大約要曆時3~4個月。安茶在祁門的蘆溪製作,由閶河運至饒州,出鄱陽湖後,入贛江而達贛州。更換小船後,逆水在大庾(南安)登陸,穿越大庾嶺(梅嶺),入粵界南雄,而至廣州、佛山一帶銷售。
從安茶的銷運過程可以看出,祁門人隻是完成了茶的製作,然後運輸到廣州、佛山等地。這點與六堡茶的銷售類似,原產地的茶農,根據收購要求做完茶後,隻是批發給了廣東茶商,並沒有解決成品茶的零售問題。而粵商收購大量的安茶之後,要經過存放陳化,又轉手把一部分茶零售到兩廣地區,但大部分的安茶,還是銷售到了港澳和東南亞地區的僑民手裏。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戰火紛飛,安茶的運輸路線變得更加艱難,茶運之路充滿著更大的凶險,這就意味著安茶的運輸成本,必然會成倍地提高了。而此時的安茶,又同時麵臨著與六堡茶的同質化競爭問題。更令安茶雪上加霜的是,當安茶的批發價格,不能提高到可以抵消巨大的運輸成本與生命風險賠付的時候,遠在祁門的安茶生產商,隻能被迫停產,這是最合乎情理、邏輯的推斷。此起彼伏,在安茶衰亡的同期,也就是1935年,我們還能查到一組重要的數據:梧州六堡茶的銷量,就在這一年創了曆史新高,達到了80萬斤的天量。這個突然爆發出的產量,能否可以解釋為:當安茶停產以後,所形成的產量缺口,是否是由相類似的六堡茶來彌補的?這個論斷,顯然是成立的。何況在安茶的身邊,品質優異、馥鬱高香的祁門紅茶已經興起,在紅肥綠瘦的產業窘境中,當地的很多茶號紛紛開始由綠改紅,這也是符合曆史的客觀經濟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