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路無盡(修訂版)

安化黑茶花色多

字體:16+-

習茶數年的我,對湖南黑茶一直不太關注,也說不上喜歡。首先,因為在之前的市場上,沒遇到過令人眼前一亮的黑茶。無論是賣茶的,還是買茶的,都在大談黑茶減肥、祛油、抗癌等保健功效,卻很少有人關注黑茶香氣的清幽、滋味的甜醇和愉悅的享受等。其次,尤其鄙視黑茶領域存在的某些令人生厭的營銷方式,某些茶已經不再屬於茶的範疇了。

2015年,在考察完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之後,我由洞庭湖逆古時黑茶的水運路線,走進了偏遠的安化茶區。大美安化,鍾靈毓秀,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尤其是黃沙坪、唐家觀一帶,頗似美麗的鳳凰古城。晴川曆曆,葭葦澄澄,光滑滄桑的石板路,沿江的吊腳樓,鱗次櫛比的百年茶號,依稀還能辨出百年古鎮那些塵封已久的輝煌。

“茶品喜輕新,安茶獨嚴冷。古光鬱深黑,入口殊生梗。”清代名臣陶澍心係故鄉,用詩把安化黑茶的獨特品質和深沉氣韻,很準確地表達了出來。安化黑茶的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渠江薄片和益陽團茶,到了明代洪武年間,即有芽茶入貢。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安化黑茶始以官茶之名遠銷西北。

北倚巍巍雪峰山脈,資水橫貫其間的茶鄉安化,優良的大、中葉群體種茶樹,在雲霧之間,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安化黑茶,起始於敷溪鎮資江北岸的苞芷園,後沿資水向上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江南為最大的黑茶集散地。傳統上以“六洞茶”最為著名,六洞之中,又以竹林溪內的條魚洞為冠。而竹林溪就在鷂子尖的山腳下。以鷂子尖為核心,周圍九重灣、五龍山、扇子排所產的茶,也是風味獨特、各有千秋。當今的質量與聲名,則以高家溪、馬家溪為最佳。明清時期,安化鄰近地區的桃源、沅陵、新化、益陽等地也產黑茶,但其質量不如安化本地茶,當時把這些茶稱為外路茶。安化本地產的茶,稱為道地茶。陶澍詩中對此也有表達:“寧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時有此語,至今猶能道。”安化的道地茶,品質優異於外路茶,自宋代就有曆史評價。為保障安化茶的質量和信譽,禁止外路茶運到安化,以次充好,雍正八年,清政府在苞芷園專立茶葉禁碑。禁碑至今猶存,由此可見,古人事茶的認真程度,令我輩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