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路無盡(修訂版)

冷觀普洱生與熟

字體:16+-

縱觀普洱茶市場,自2000年以後,從茶山到市場,一浪高過一浪的炒作熱潮,其實是一個依靠老茶概念,依賴一個並不嚴謹的“越陳越香”噱頭,推動並熱鬧起來的。見仁見智,鑒古知今,對於普洱茶的理解,隻有真正從源頭上、從曆史上,把驚鴻一瞥的老茶的傳統工藝梳理清楚了,才能真正看明白當今普洱茶霧裏看花的孰是孰非。

現代普洱茶的熟茶,以下簡稱“熟普”,其發酵工藝,最早是在1973年的昆明茶廠試製並發展起來的。該工藝不同於傳統古法製作的普洱茶,它是在曬青毛茶的基礎上,通過人工調節濕度、溫度和氧氣量等因素,控製微生物的消長與濕熱作用,從而形成的快速發酵茶。在這之前,並沒有熟普、生普之說。如:清光緒三十年(1904)《商務報》載稱:“普洱府屬產茶,形葉闊,味濃紅,茶中之佳品也。製法焙幹之後,作為圓餅或方塊及彈丸式,行銷附近省份,頗形暢旺,緬甸、安南亦有銷場。”經詳細考證,1973年以後雲南形成的熟普工藝,與建國前的傳統工藝幾乎沒有多少聯係。1955年,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開始用雲南的曬青毛茶,試製普洱茶的發酵茶。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發酵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功。1973年,雲南茶葉公司為滿足港澳市場的需求,派猛海茶廠、昆明茶廠、下關茶廠的相關技術人員,前往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學習熟普的渥堆發酵技術,到1975年,雲南熟普的發酵技術逐漸成熟,並從此開始大量生產。

一款選料和工藝都讓人怦然心動的熟普,可遇不可求。市場上的熟普琳琅滿目,產量很大,但能夠入口的並不是太多。好的熟普,具備淨、香、甜、厚、滑、醇六個特征。茶是入口之物,“淨”是判斷一款熟普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