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路無盡(修訂版)

君山銀針金鑲玉

字體:16+-

站在嶽陽樓上,重溫範仲淹《嶽陽樓記》的片段:“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此刻,我才意識到,一碧萬頃、沙鷗翔集的洞庭湖,所銜的遠山,本是盛產銀針的君山呀!黃庭堅詩雲:“未到江南先一笑,嶽陽樓上對君山。”而今的君山四周,湖水幹涸,野草萋萋,已看不到劉禹錫詩中的“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君山產茶,始於唐代,僧人齊己有詩:“灉湖惟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麵香。”這說明灉湖茶在唐代,已經是不能惠及尋常百姓的貢茶了。李肇《唐國史補》記載:“湖南有衡山,嶽州有灉湖之含膏。”唐代的灉湖茶,大概包括君山、北港、龍山、龜山等諸山所產之茶,尤以君山為上品。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嶽陽寫下名句 “今宵更有瀟湘月,照出霏霏滿碗花”,那清絕的“霏霏滿碗花”,未嚐不是君山茶?

宋代的“嶽州之黃翎毛”,應該是君山銀針的前身。正如蒙頂石花是蒙頂黃芽的前身一樣。君山茶,芽頭肥大,色澤微黃,白毫密布,稱之為“黃翎毛”,栩栩如生,確實貼切。為什麽君山銀針會被喻為“黃翎毛”呢?隻有清楚了宋代的製茶工藝,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宋代的貢茶不同於唐代,茶芽蒸青後要洗滌,小榨以去其水,大榨出其膏,榨出茶的部分汁液後,茶湯的苦澀度會降低很多。其後,要壓餅幹燥。在布帛裏壓榨過的茶,幹燥後,茶芽容易發生輕微的氧化黃變,使茶的外觀更加密布顯毫,因此,稱之為“黃翎毛”,是符合古人的視覺感受的。唐代製茶,沒有“壓黃出膏”這個環節,而君山的茶,又汁濃味厚,所以,才稱為“含膏”。

通過對君山原生群體種茶樹的觀察,我基本可以確認,君山銀針,屬於內質比較豐厚的中葉種。當然,近代新栽培的君山茶園裏,也有大葉種茶樹的存在。茶園裏原生種茶樹的特征,與唐宋史料中所記載的芽茶的內質與外觀,也是基本吻合的。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準確記下了君山茶與龍井茶樹相區別的特點,他寫道:“洞庭君山出茶,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最少。”北宋範致明《嶽陽風土記》載:“灉湖諸山舊出茶,謂之灉湖茶,李肇所謂嶽州灉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園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謂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範致明認為,君山白鶴泉周邊的白鶴茶,極其甘香,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蒸青綠茶本來比較苦澀,香氣也不會太高,那麽,這種特有的甘香,又來自何處呢?唯一的解釋,就是“土人”通過摸索,逐步改變了過去的製茶工藝,使白鶴茶具備了堆悶黃變的技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