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者提出,一個孩子之所以能夠犯一個錯誤,背後有十個優點在支撐他。假如您覺得這個觀點很難接受,那麽,一個優點呢?——一個錯誤、一個心理問題、一個現實困境的背後,是否至少可以挖掘出一個優點來?
現在,我們嚐試一下:
退縮—思慮周詳;不衝動;內省;機警……
衝動—精力旺盛;有行動力……
不成熟—天真;有成長的空間……
叛逆—獨立;想要確立自我;敢於擔當……
被同學嘲笑而出手打人—有自尊心;想要保護自己;
偷錢買好吃的,分給小夥伴—渴望友誼;重視同伴的接納和認可;得不到友誼時沒有退縮,在想辦法解決;
學習成績差,但從未提出退學—敢於麵對學習壓力;有較強的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自暴自棄;還在努力;
人際關係不好,班上的同學都不願意跟他同桌—能夠獨立生存;有勇氣麵對不友善;有獨特的地方;還願意去學校……
有一點必須澄清:我們努力發現、識別和肯定這些優點,並不代表我們認同了行為本身。這是兩件事。
也正因為讚美行為背後的優點和認同行為本身是兩件事,我們才需要用重新建構的態度和視角,通過深層的正向肯定,重新激發孩子原本就具有的心理資源,喚起願意改變自己的動力,使他們能夠運用自身的能量迎難而上,確立信心,在解決問題中深刻體驗智慧與力量,最終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
為了有效實施重新建構,SFBT鼓勵使用以下句式:
“雖然(負麵),但是(正麵)”
“至少”;“起碼”
“從(負麵事件)看到你在乎/看重/在意……”
例如:
“雖然你偷錢是不對的,但渴望友誼是好的”(後麵可以說,“隻是用錯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