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二、胎兒期的心理體驗

字體:16+-

胎兒通過臍帶和子宮環境感受到母親的喜、怒、哀、懼,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母親的情緒狀態不同,血液中各種激素的水平會隨之發生變化,流經胎兒的血液把這些信息傳遞給胎兒,於是,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感受。因此,所謂“共生”不僅指母子共體,還指相互感受著彼此。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共生狀態從胎內一直延續到出生後4個月。難怪母親們常常反映,明明自己已經睡著了,卻能突然感應到睡在嬰兒**的孩子,知道他是餓了、尿了、醒了,還是不舒服了,等等。

母親安樂祥和,在心態上接納胎兒,願意付出愛,胎內環境便是舒適的,胎兒由此感受到安樂祥和,會“安靜地”“快樂地”發育生長,即使在子宮裏伸胳膊踢腿,母親也不會感覺不舒服。

如果母親經常抑鬱,內心充滿無助感,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抑鬱、無助,他會受此影響,可能放慢生長速度,可能出生後很愛哭,也可能長大後比較敏感。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總生氣,時常跟家裏人吵架、摔東西,羊水就會晃動得比較激烈,變得不夠清潔,胎兒便感覺不舒服,非常有限的聽覺讓他聽到外麵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很難聽的聲音。長大以後還可能經常被這類“噩夢”嚇醒:夢見自己獨自待在一個黑乎乎的房子裏,外麵不斷傳來鬼的可怕叫聲。或是夢見地動山搖,自己無處可逃。這些可怕的畫麵與早期的胎內感受極為相似,或者說,這些相似的情境描繪並傳達著他們的胎內感受:搖晃的、刺耳的、混濁的、難受的、不安全的。每當電影、電視出現類似的畫麵時,哪怕隻是新聞報道,他們也會格外敏感,內心恐懼。隻因“觸景生情”—相似的情境觸發相似的感受。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當然,胎兒並不知道這些感受叫什麽,大腦也沒有發育到可以用語言或者形象去描述的程度,但是,這種模糊的情緒記憶卻清晰地留存在大腦裏。如果不接受深度的心理谘詢,這種內隱記憶將伴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