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一、子宮接納與期待

字體:16+-

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每一位母親都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成為媽媽,或者說,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母親的真誠接納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這裏所說的“想”或“接納”,不是指理性層麵,而是指內心深處的態度,特別是潛意識中的態度,它帶有情感色彩。一位身體健康的成年女性,如果在內心深處做好了想要當媽媽的準備,不出意外的話,她會比較容易受孕。可是,當她理性上非常想要孩子,而心理上並未做好準備,甚至在潛意識裏並不想和“這個男人”有孩子的時候,受孕就會變得莫名其妙地困難,或者,受孕比較順利,卻在懷孕期間發生“意外”,諸如:先兆性流產、胎停育等。

我們身邊還會出現另外一類事情:某些女性的身體並不十分健康,卻能順利受孕和生產。甚至有勇敢的孕婦帶著子宮肌瘤去孕育自己的孩子,醫生反複提醒她,隨著胎兒在腹內的成長,子宮肌瘤也會長大,即使通過一些醫學手段能夠對腫瘤有所控製,臨**也確實有許多成功產子、同時切除腫瘤的案例,但風險總是存在的。這終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可是,仍然有許多這樣的媽媽生下了健康的寶寶。

醫學發達與醫護人員的恪盡職守自然功不可沒,究其深層的個體原因,恐怕我們很難否認母親心理狀態的強勁支撐。

成年女性是否接納自己成為母親,是否接納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僅影響著自己能否順利受孕以及圍產期的基本狀態,還深刻影響著胎兒的發育和成長。

胎兒住在母親的子宮裏,完全依靠母親提供營養。物質營養來自母親的生理狀態,精神營養來自母親的心理狀態。任何一個方麵的營養缺失或匱乏,都會給胎兒帶來缺失感或匱乏感。如果隻是由於身體條件帶來的營養不足,母親其實很喜歡、很接納胎兒,那麽,胎兒能夠通過臍帶流經自己身體的血液感受到母親的接納和喜歡,頂多是先天生理營養有些不足,並不會影響出生之後的母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