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二)崇拜偶像不是問題

字體:16+-

有這樣一些事物,由於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甚至決定著人的生命與命運;有這樣一些人物,用其超凡脫俗的事跡影響著人的價值取向及其行為。從宗教到政治,從偉岸的英雄到有所作為的明星……他們以某種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與思維,並發生某種效應。人們把這些事物或人物賦予“偶像”的意義,從而形成崇拜的心理。任何一種對象(人物、偶像、圖像或其他物體、事物)都有可能被當作偶像來崇拜。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表麵上是在崇拜某個外在的偶像,實質上是自己的內心在進行自我定位或價值取向,隻是將這種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外部對象上麵。

崇拜偶像本身不是問題,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如何借助偶像崇拜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二是如何幫助那些過於癡狂的崇拜者。

以“追星族”為例。“追星族”在中學生群體裏擁有一定的數量。其中,有的同學比較明智,而有的同學如癡如醉,甚至到了狂熱、執著和迷戀的程度,嚴重地影響了學業,常常導致某些過激事件和消極後果,引起家長、老師和社會的憂慮。例如,遼寧一名16歲的少女自殺,起因是母親沒有給她買偶像張國榮的CD;浙江一名17歲的初中生因沒錢親眼見到偶像影星趙薇而服毒自盡;四川一名13歲的女孩在連看8遍《流星花園》後,獨自離家出走,下落不明;17歲的偏癱歌迷為周傑倫走遍六省,最後吞下30粒安眠藥;蘭州瘋狂追星族楊麗娟追逐劉德華未果,害老父跳海身亡……

這類案例的層出不窮著實讓人擔心。可是,崇拜並非空穴來風,總是與某種心理需求相掛鉤。如果我們能夠捕捉到青春期偶像崇拜的規律,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成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幫助了。概括地說,大致有以下幾個心理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