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不僅需要自我肯定,形成自我認同感,還需要獲得同齡人的認同,即“同伴認同”。同伴認同是深化自我認識的一種表現。
進入青春期之後,人會自覺不自覺地以人為鏡,通過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比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來,然後加以認識。青少年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往往以同齡人作為參照係,從這些同伴對自己的態度、評價和反應當中,去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短處,強化自己的內在價值,從而選擇更為恰當的行為。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促進同伴認同,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情感支持。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懂得在現實生活中尋找支持和幫助。這對維持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俗地說,朋友多的人,心理失調的概率要低很多。
很多沉溺於網絡的孩子恰恰是因為沒有在身邊的同伴中交到好朋友,甚至比較疏離、隔閡,總覺得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內心孤獨無助。所以,遇到問題時不願把自己的煩惱告訴同伴,害怕被嘲笑,或者被拒絕。而互聯網匿名性的特點使他們擺脫了很多現實交往的限製,地域、相貌、性格、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等可能成為現實交往障礙的因素在互聯網上被忽略了,心裏會感覺更放鬆、更安全、更主動。
於是,社交網絡更容易在互聯網上建立起來。在網上,大家可以更自由地表達和交流,可以借助各種遊戲宣泄情緒,可以更勇敢地嚐試新的社交技巧,遇到學習或生活問題時自然會轉向互聯網尋求支持和幫助,當然,還可以借此逃避現實困難。沉溺於網絡的時間越久、程度越深,越容易忘記網絡隻是一個工具,就越脫離現實生活和現實人群,也就越容易感覺現實世界不如虛擬世界安全、溫暖、自信,網絡成癮的傾向性就越高……一旦陷入這個惡性循環,“現實感”便會越來越弱,逐漸分不清哪些是現實世界裏的事物,哪些是虛擬世界裏的事物,甚至會混淆現實與虛擬的“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