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達摩一係是南北朝時期最有影響的禪學宗派之一,其活動範圍也是最大的,遍及大江南北,四方三國。由於達摩後來主要活動於北方,是故達摩禪宗被認為是北方禪係,對其在南方活動的情況重視不夠,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達摩大師本人不僅在南越(今廣州)登岸,還在南方傳法十九年。由於《寶林傳》和《景德傳燈錄》沒弄清達摩來華的確實時間,誤認為梁普通八年(527)丁未歲就是達摩始至之時,使得後世產生了達摩隻是匆匆過境、在南方並未停留多久的錯覺,而且由此造成了達摩在華隻有九年的假象。
總之,達摩絕不可能於梁普通八年(527)始至,僧傳“初達宋境南越”是正確的。據此達摩初到南方便停留了十九年之久,雖然由於史料缺乏,對這期間達摩具體的傳法活動記載很少,但他並非匆匆過境卻是不爭的事實。
達摩與求那跋陀羅(394—468)的關係值得重視。求那跋陀羅由“遇見阿毗曇雜心”而“深崇佛法”,故達摩早期的著作《雜心論》為其學佛之誘因,他在印度是否曾從學於達摩不得而知,但在晚年在中國得遇大師肯定讓他倍感驚喜。兩人不僅是相遇,可能還有較多的交往。達摩後來雖在北方傳授禪法,卻明確宣布支持南朝求那跋陀羅譯的四卷《楞伽經》,對於當時在魏國勢力很大的菩提流支的十卷譯本不予采納,這肯定不是一個隨便的選擇。四卷《楞伽經》的翻譯是很嚴肅認真的,“後於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徒眾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往複諮析,妙得本旨。”[1]是故此經是求那跋陀羅與寶雲、慧觀三人合作翻譯的,其中精通梵文的寶雲起了很大作用,他們相互商議,往複討論,故文理克諧,妙得經旨。慧觀、寶雲都是佛陀跋陀羅的弟子,因而都屬於達摩係統。淨覺在《楞伽師資記》中記載求那跋陀羅的大段法語,肯定不是毫無根據的編造,很可能采用了當時流傳的禪宗史書《揚楞伽鄴都故事》。求那跋陀羅雖然不可能是達摩的老師,但也是早期禪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