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職業自我效能感概述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念,最早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於1977年提出,是其社會學習理論和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極大關注,對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自我效能感自從首次提出後,一直在發展變化中。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種積極思維的力量,是一種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也有其普遍性,它既有其特定的信息來源,也隨自我成長而發展。
最初,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解釋成個體對自己成功完成某行為的能力預期和信念。隨後,他又將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對自我控製能力的知覺或信念。20世紀90年代,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看作個體對其組織和實施達成特定成就目標所需行動過程的能力的信念。雖然這些定義不盡相同,但都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個體的實際能力無關,而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主觀評價和信念,是個體內在的自我意識過程,是無法直接進行觀察或測量的。綜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理解。首先,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做某事的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和信念。其次,自我效能具有領域特定性,也就是說麵對不同領域的任務目標,同一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會不同,即個體對完成不同的任務或達成不同的特定目標,自我效能感判斷會有所不同。再次,自我效能感是個體整合其各種能力信息生成的,是對自己完成某任務的行為能力的預期,因而自我效能感是自我生成能力,是指向未來的。最後,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一旦形成,會成為個體的一種內在自我信念,但這種內在的自我信念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性指標,可以發生變化(郭本禹,薑飛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