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期,凱特勒在發展與運用概率統計方法時,提出大量與人有關的量數,如身高、體重等非常近似地遵循正態分布曲線。並且,他將統計方法應用於教育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這表明,在一個研究領域中發展起來的統計技術可以應用於其他很多領域。他是第一位提出這一思想的統計學家。自此,正態分布理論開始在各學科領域中得以廣泛應用,也為以後在教育、心理統計和測量方麵的應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以後,教育學家就根據這一理論,不斷地把統計理論作為教育科學的研究方法之一,終於形成一門科學的教育統計學。19世紀末,隨著心理科學的獨立,教育學與心理學已脫離了傳統上的主觀判斷,而注重以數據進行分析和推論,奠定了注重數據研究方法的方向。
作為一門應用統計分支學科,心理與教育統計基本上是隨著數理統計的發展而發展的。但也有個別情況與數理統計發展配合並進,心理學研究對統計技術的強烈需要,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統計學的發展。例如,因子分析源於心理學,χ2理論來自社會科學的研究。最早將統計方法應用於心理學研究始於英國的高爾頓,他把高斯的誤差理論推廣到人類行為的測量中,首創回歸原理。他的學生皮爾遜也將相關係數及χ2檢驗等應用於心理與教育研究中。同時期英國的心理學家斯皮爾曼(Charles Edward Spearman,1863—1945)對心理統計的發展做了很多工作,延伸了相關係數的概念,導出等級相關係數的計算方法。1904年,又提出因子分析的思想,用統計方法處理心理實驗結果。20世紀初,歐洲各國很多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都在研究中應用了統計方法。此後,美國布朗大學的韋蘭、密歇根大學的安吉爾、哈佛大學的埃利奧特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巴納德等美國心理學家,相繼創設各種與心理學有關的研究中心,致力於統計方法的應用。貢獻較大的有卡特爾、桑代克、瑟斯頓等人。1904年,桑代克出版《心理與社會測量》一書,極力提倡以心理學與統計學為工具而研究教育學,推廣運用統計方法研究心理與教育方麵的實驗結果。20世紀20年代,瑟斯頓等人對因素分析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廣泛應用也作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