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一、統計學的發展曆程

字體:16+-

統計學(statistics)作為一門科學始於19世紀,但統計工作自古就有。統計工作最初是為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需要而組織的收集資料的工作,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早在古埃及時期,國王為修建金字塔征收稅款,就曾對全國人口與財產做過調查統計。古希臘及羅馬時期,許多國家用統計方法進行人口調查和財產登記,並且從各國統計數字的差別中研究各國的政治經濟情況,曾稱之為“政治算術”。中國也曾在大禹治水時,劃全國為九州,分田賦為九等,編製《禹貢九州篇》作為分配貢賦的依據。

從語源角度看,英語中的“statistics” 一詞源自拉丁文“status”,意思是“對各種現象或基本情況進行簡單的估量”。在拉丁語係中,“統計(statistic)”和“國家(state)”出於同一語源。意大利人根據“status”一詞,把它演變成意大利文“stato”,其含義為“國家概念,國家機構和國力的總稱”。這時的“stato”與“計量”隻有隱含的聯係。到17世紀,德國人又在“stato”基礎上,把它明確地發展成為德文的“statistika”,正式命名為“統計學”,意思是“國家應該注意的事實學問”,包括國家的組織、人口、軍隊、國民職業和地上地下資源等。但當時“統計”多用文字表述,極少用數字。直到1749年,德國統計學中的國勢學派仍把統計學的目標定為“國家顯著事實的記載”。當時,統計學尚未成為真正的科學。隨後,英國數學家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把德文的“statistika”改成英文的“statistics”,意思是“專門研究各種數量”,數字是它的專用語言形式,於是人們稱之為“統計學”。現在,英文“statistics”一詞有好幾個意思:一個是指這門學科本身,指它的知識總體;第二個是指許多統計測量值組成的一個集合;第三個是指統計技術或統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