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三、心理與教育統計在中國的發展與應用

字體:16+-

在我國,統計方法是在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歐美各國的科學技術成就一起被介紹進來的。20世紀20年代以後,曾有不少關於心理與教育統計方麵的譯著和專著出版發行,這對介紹、傳播、普及統計思想和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薛鴻誌著《教育統計法》(1925年),周調陽著《教育統計學》(1925年),朱君毅著《教育統計學》(1930年),沈有乾著《教育統計學講話》(1946年)、《實驗設計與統計方法》(1947年),艾偉著《高級統計學》(1933年),王書林著《教育測驗與統計》(1935年)、《心理與教育測量》(1935年)等。翻譯的作品有麥柯爾的《教育實驗法》(薛鴻誌譯,1925年),瑟斯頓的《教育統計學綱要》(朱君毅譯,1933年),葛雷德的《心理與教育之統計法》(朱君毅譯,1934年)等。當時的教育統計、心理統計與測量都作為高等和中等師範院校的必修課程,一大批學者從事這門課程的講授工作,因而心理與教育統計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應用。

20世紀50年代以後,心理學受挫,教育工作隻重視理論探討,量化研究不被重視,高等院校停開了心理與教育統計課程,嚴重地影響了心理與教育科學研究的開展與提高。

20世紀80年代初期,心理學恢複新生,心理與教育統計學也開始複蘇,為了滿足各高校相關課程的教學需求,國內出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和教材,較有影響的如:《心理與教育統計》(張厚粲、孟慶茂著,1982年),《教育統計學》(葉佩華等編著,1982年),《教育與心理統計》(郝德元編著,1982年),《教育與心理統計》(左任俠編著,1982年),《教育與心理統計方法入門》(周淮水著,1983年)。到了80年代末期,各師範院校相繼恢複開設了“教育統計學”和“心理統計學”課程,該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進入發展階段,並再次出版了一批教材,如《心理統計》(車宏生,朱敏主編,1987年)、《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張厚粲主編,1988年)、《教育統計學》(楊宗義主編,199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張敏強,1992年)、《教育統計學》(王孝玲編著,1993年)等。到了90年代末期,緊密結合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緊隨該學科國際發展前沿動態,新出版的有關著作中開始結合實際的心理與教育研究,重視計算機在統計中的應用,介紹SPSS、SAS、Minitab、STATISTICA等有關統計軟件包的應用。另外,一些新的統計技術和方法,如結構方程模型(SEM),以及進行模型建構與分析的軟件,如LISERL、Amos,EQS等也開始在心理與教育研究中被應用。總的來說,在這二十年間,我國的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科在教學、研究、培養人才等各個方麵,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目前,心理與教育統計的教學和研究進入穩步快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