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任特征(competency)的概念最早由McClelland提出。McClelland[16]認為,勝任特征比智力測驗更能夠有效預測工作績效。“competence”和“competency”這兩個詞在英文文獻中經常被替換使用。“勝任”(competence)指有能力完成特定的工作並達到特定的標準[17],即有效完成特定工作的能力[18]。因此,“勝任”是對個體完成特定工作的有效性的整體評價。而勝任特征(competency)則被定義為勝任特定工作或角色的要素或基本組成成分,由彼此獨立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組成[19]。
自從勝任特征概念提出之後,歐美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勝任特征運動”(Competence Movement)[20,21]。該運動強調有效的教育、培訓和發展應該以勝任特征為核心[20]。旨在確定工作場所勝任特征的經典研究是美國軍事研究院(Army Research Institute)資助的“軍隊人員選拔和分類項目”,簡稱“項目A”(the army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oject,Project A)。該研究的主要發現是得到了“高級績效因素分類係統”[22]。該係統由8個維度組成,包括精通本職工作的核心任務(job specific task proficiency)、精通一般工作任務(non-job-specific task proficiency)、書麵與口頭溝通、努力程度、保持個人自律、促進同事與團隊績效、監督與領導以及管理與行政。盡管這一體係最初是為軍隊開發的,但現在已經被拓展到了一般組織情境中,成為工業與組織領域中勝任特征研究和實踐的黃金標準[23,24]。幾乎與美國軍方試圖探索工作場所勝任特征的努力同時,美國勞工部為了識別工作中所要求的一般勝任特征開展了SCANS項目(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SCANS)[25]。該研究得到的勝任特征模型包括三方麵:基本的文字與計算技能、思維技能以及個人品質。其中個人品質包括:正直與誠實、責任感、自我管理、自尊、友善、人際技能。SCANS的研究結果對美國教育政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1994年通過的《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案》(The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明確要求對學生就一般的工作勝任特征進行培養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