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中心是一個基於多方麵輸入信息而對行為進行標準化的評估。多位經過培訓的觀察者和技術人員參與這個過程。對行為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專門發展的評價情境模擬。每個評價者對特定考生行為的評價通過統計整合或集體討論等方式進行匯總。在集體討論中,對於行為的全麵記錄以及對行為的評定被匯總在一起。相應的統計整合的方法應該符合專業標準[11]。
具體而言,評價中心由以下要素構成。
1.以工作分析為基礎
對目標崗位的工作分析是必需的。通過工作分析才可以了解對於該崗位的工作成功最為重要的維度、勝任力、特質、工作績效指標,從而有助於確定評價中心究竟應該測評什麽。
工作分析的類型和範圍取決於評價的目的、工作的複雜性、關於工作的前期信息的充分性和恰當性,以及新工作與以前已經被研究過的工作之間的相似性。如果使用已有的工作分析結果作為另一個新工作的測評維度,那麽應該提供兩種工作之間的可比性以及概括性方麵的依據。勝任力建模的過程和方法可以被用以確定評價中心將要評估的維度或勝任力。任何工作分析或勝任力建模都必須得到清晰界定的可以在評價過程中進行觀察的行為類別。
2.選擇恰當的評價技術
評價中心中所使用的技術必須能夠為評價考生提供信息,而這些信息是與通過工作分析所確定的維度高度相關的。評價中心的設計者應該在考生行為、勝任力特征和評價技術三者之間建立起聯係。也就是說,考生的哪些行為體現了哪方麵的勝任力特征或者是勝任力的哪些維度,而這些維度最適合通過哪種評價技術來測評。應該建立起勝任力和評價技術的矩陣。特定的勝任力特征有特定的評價技術相對應。例如,前麵所提到的“影響他人的能力”就適合通過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評估,角色扮演或個人演講都不適合引發考生在該維度上的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