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製遠程教學本質上是進行了一場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通過衛星、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城市優秀教師的智慧輻射到邊遠、民族地區,從供給側增加了優秀教師的智慧供給。這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破了我國原有的優秀教師智慧資源的自然分布狀態,相當於對優秀教師智慧進行了一次革命性再分配,重塑了當地教育生態。將全日製遠程教學作為“一場革命的開端”進行深入研究,對我國教育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創新發展,探索未來“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21世紀初期,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國基礎教育開始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曆史性轉變,“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為整個社會追求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和目標,國家出台了“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努力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政策舉措”[13],並逐漸演化為利用信息技術向邊遠、民族地區輸送優質教育資源,以促進其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道路。這條發展道路寄托了上至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的殷切希望,是推進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戰略選擇。2014年3月14日,在全麵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電視電話會議上,劉延東提出,要“為貧困地區孩子開啟健康成長、實現夢想的幸福之門”。她說:“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時空限製、加快知識傳播、擴大資源覆蓋、降低辦學成本,對解決貧困地區學校的特殊困難、縮小教育發展差距、滿足學生多樣需求具有獨特優勢。從一定意義上講,為貧困地區學校插上‘信息化翅膀’,就能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貧困地區教育跨越發展就有了‘加速器’。”[14]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的有效機製,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具體要求,這是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任務第一次被寫入中央全會重要決議。2015年5月23日,我國教育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召開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