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日製遠程教學研究:“互聯網+”時代中國邊遠、民族地區教育創新模式

第四節 我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發展道路及模式的形成

字體:16+-

在青藏高原藏族聚集區有一所被譽為“康巴教育明珠”的學校——康定中學。學校一座大樓的樓頂上,挺立著五口“大鍋”,它們是學校在不同時期用來接收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機構或企業贈送的教學資源的衛星裝置。學校技術人員說,這五口“大鍋”平時隻有一口在亮燈,其他四口常年不亮。這些“大鍋”是21世紀以來我國為邊遠、民族地區“輸送”優質教育資源工作的一個縮影,隱喻了兩種不同教學模式帶來的不同結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促進邊遠、民族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抉擇

21世紀初期,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做出了“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選擇這條發展道路是有深刻曆史背景的。21世紀前後,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我國基本實現了人人“有學上”的目標後,基礎教育的發展開始進入人們不僅要求有受教育機會,還要求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機會,也就是人人“上好學”階段。如果說在2000年以前,我國實現人人“有學上”的目標基本上是以數量形式完成的,那麽,人人“上好學”階段的目標任務將聚焦在不斷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上。因此,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特別是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麵,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基礎教育的需要,逐漸成為時代發展的鮮明主題和戰略目標。

“城市幫助農村”“東部支持西部”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在“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從城市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輸送”優質教育資源,以在更加宏觀的層麵上重新配置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國基於國情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