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伊始,我國便開展了全日製遠程教學探索工作,經過十五六年的發展,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已經初步顯現出教育革命的端倪。這場革命的策源地不在東部的發達地區,而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西部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在以大城市名校為引領的“互聯網+”遠程教育鬆散聯盟中。“互聯網+”就像一張大網,將城市名校與邊遠、民族地區學校連接起來,形成新的教育生態環境,構成更加優質、高效的教育服務體係。
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大戰略性任務
21世紀初期,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國基礎教育開始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曆史性轉變,於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成為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性任務。有學者調查發現,為了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全國各地教育部門都出台了相關舉措,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幾大方麵:“①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製定和實施當地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標準,著力改造低於辦學標準的學校。②加強義務教育階段隊伍建設,著力提高師資水平。③實行區(縣)域內教師和校長交流製度。④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的辦法。⑤在保證適齡兒童少年就近進入公辦學校的前提下,通過發展民辦教育等措施提供選擇機會等等。”[10]
2010年7月,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為我國教育未來10年發展繪製了宏偉藍圖,將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到2020年,全麵提高普及水平,全麵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區域內均衡發展”。這為我國教育的未來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上,《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製,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