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發源與興起
2.1.1 企業動態能力理論的基礎
在現代經濟學當中,對企業組織的能力的討論起源於潘羅斯(Penrose)的《企業增長理論》。在這本書中,企業被定義為“被一個行政管理框架協調並限定邊界的資源集合”,並強調認為企業的增長源泉是企業內部的知識創造。她把知識分作兩類:客觀的和經驗的。客觀的知識獨立於個人或團體之外,可以通過書籍、廣播或電視等媒介向任何組織和個人傳播。經驗的知識卻無法通過這種途徑來傳播,與個人無法分開,而且離不開一個由一起工作經驗的個人的集合(即組織)。同樣的資源,當被用於不同的目的或以不同方式並與不同類型或數量的其他資源相結合時,會產生不同的服務,而且從特定企業的經驗中所產生的知識還會是獨特的,這就是後來被概念化為獨特的或難以模仿的企業能力的“雛形”(Penrose,1959)。受潘羅斯的啟發,理查德森(Richardson)在《工業組織》一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來指企業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他認為工業開展著無限的活動,而且這些活動需要有具備適當能力的組織來開展(Richardson,1972)。
尼爾森和溫特(Nelson & Winter)在《經濟變遷的演化理論》中認為:理解以創新為動力的經濟變遷,那麽經濟理論的分析單位不能像正統經濟學那樣停留在總體變量上,而必須置於微觀的企業活動基礎上。重構經濟學微觀基礎的努力使尼爾森和溫特提出一個關於企業能力和行為的演化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企業被定義為一個由組織慣例所組成的層級結構(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於是,企業是在任何時點都具有一定能力和決策規則的實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能力和規則作為有目的解決問題的努力和隨機事件的結果而被更改,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作為自然選擇的相應經濟機製決定哪些企業贏利,哪些企業不贏利,並且淘汰掉後者。在這個企業模型中,組織慣例在解釋企業行為方麵起著中心作用。第一,慣例執行組織的記憶功能,即組織活動的慣例化構成組織的特定運行知識,慣例是最重要的知識儲存形式。第二,慣例是一個組織的技能(Skills)。正如個人技能一樣,組織的知識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但組織的學習是一個社會的和集體的過程,它不僅通過個人之間的模仿,而且通過對理解和解決複雜問題的共同努力,所以組織學習要求溝通的共同規則和有協調的搜尋。從學習活動中產生的知識儲存於組織的慣例和運行程序之中,並且慣例代表了成功解決特定問題的互動模式,並存在於團體行為當中。由於這種集體行為的複雜性,嵌入在慣例之中的知識大多是“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即組織成員並不完全意識到的操作的細節知識,而且感到很難或不可能把這些細節知識全部用語言表達清楚。組織慣例在任何時點上都決定了企業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所以它是組織能力的載體(Nelson & Winter,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