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企業動態能力論:企業家的創新視角

2.3 企業動態能力的理論模型

字體:16+-

現有關於動態能力理論的研究為動態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不同學者基於不同角度的研究也有不一致之處。Zahra, Sapienza和Davidsson (2006)就指出最近出現的關於動態能力的文獻以及動態能力在價值創造中的角色充滿著矛盾,重疊的定義以及明顯的衝突充斥在學者中間,然而發展和應用動態能力於複雜並且呈現信息爆炸性特征的環境中以使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在學者間取得了共識,每個學者都在從事著動態能力的研究。

具體而言,國外很多文獻都提到了企業動態能力,如Teece 和 Pisano(1994);Teece、Pisano 和 Shuen(1997);Kathleen(1998);Eisenhardt 和 Martin(2001);Griffith 和 Harvey (2001);Helfat 和 Peteraf(2003);Zahra 和 George(2002);Hui(2005);Zahra 等(2006);Cavusgil 等(2007);Carbonara 和 Caiazza(2008);Chau 和 Witcher(2008);Mark 和 Isabel(2008);Mark 等(2009);等等,分別從企業整體戰略管理、流程與慣例、組織學習以及知識管理的角度對動態能力的內涵進行了剖析。國內也有學者從動態能力識別、要素架構、作用機理和形成機製等方麵做了相應研究(董俊武、黃江圳和陳震紅,2004;李興旺,2006;賀小剛、李新春和方海鷹,2006)。此外,Ceiger和Kliesch(2005)從知識管理的視角分析了動態能力與運營操作能力的區別,並給出了如何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使動態能力更好地作用於運營操作能力。

因此,本部分擬對現有企業動態能力的各種研究視角進行歸納,並進一步總結出動態能力理論的綜合研究框架,為接下來的大規模樣本實證研究打好理論基礎。綜合起來,對動態能力理論的研究,已有的文獻基本存在整合研究視角、流程研究視角、知識演變視角、技術研究視角和學習研究視角五種主要研究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