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族高等院校體育教程

第二十四章 草把龍

字體:16+-

第一節 草把龍概述

龍是苗族的圖騰,苗族對龍的崇拜、敬仰與保護的方式多種多樣,“草把龍”就是其中的一種。草把龍是流行在黔東南地區苗、侗等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它的全身是由金黃色的稻草紮製而成,因此又稱“稻草龍”。

一、草把龍運動的起源

草把龍是民間“龍舞”的一種表演形式。流行於黔東南台江、劍河等縣,道具用稻草綁紮而成。有的在龍身上插滿點燃的香枝、蠟燭,因此也叫“香火龍”。草把龍在春節、插完秧後、新房建成後、久旱無雨時,各地民眾集體舞耍,以此來祈求辭歲迎新、驅除瘟疫、祈神求雨。

草把龍原是一種祈神驅瘟、防火、降雨的活動,現在卻成了一項存在於黔東南州台江縣苗族聚居地少年兒童喜愛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它源於成人舞龍。草把龍由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組成,編製簡單,草把龍無角,龍身上插上柏樹葉,點上香在正月初九(用單日)後的晚上扛去拜年討糍粑和錢。一般從七截起,可以紮九截,十一截或更多的截數,但都為單數,長15~30m,舞動時翻滾自如,似首尾相連,活靈活現。

台江苗族地區的少年兒童玩草把龍主要是在春節期間的正月初九至十五。一般是在各個縣城街道或寨子,由平時相處得比較好的少年兒童自發組織,在初九之前找來材料,把龍紮好,因為龍的吉祥數字一般是單數,因此最早耍草把龍的時間是從初九開始。那天,由一幫少年兒童,舞起紮好的草把龍,到各家各戶堂屋中舞動,表示驅邪或送神。當每家每戶都舞遍了以後,正月十七那天就由鑼鼓隊和抬禮品香紙的大人們帶路,到附近的河邊去燒龍,也就是燒燈或送燈,以象征“放龍入海”。龍燈燒過後,一年一度的春節也就到此結束,又進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