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體形態的釋義
(一)身體形態及其結構
身體形態是指人體外部與內部的形狀特征。反映外部形態特征的指標有:高度(身高、坐高、足弓高等),長度(腿長、臂長、手長、頸長、足長),圍度(胸圍、臂圍、腿圍、腰圍、臀圍等),寬度(肩寬、臀寬等)和充實度(體重、皮質厚度等)等。反映內部形態的指標有:心髒縱橫徑、肌肉的形狀與橫斷麵等。
(二)身體形態在體能鍛煉中的意義
1.某種身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相應的生長發育水平、機能水平。
2.身體形態分為外胚型、中胚型、內胚型,不同的身體形態表現出不同的外在氣質。
二、身體形態的鍛煉方法及要求
(一)手持輕器械訓練法
手持啞鈴、木棒、實心球、體操凳等輕器械進行訓練的方法。這種方法有不同的訓練內容與運動方式,可訓練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形態。
(二)舞蹈訓練法
舞蹈動作是經過提煉、組織加工的人體動作,其基本要素有動作的姿態、協調能力、節奏等,對身體姿勢的形成有特殊意義。
三、身體形態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征安排身體形態的訓練
人體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生長發育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是先長高度,後長寬度、圍度和充實度。心髒發育過程中先加大心髒容量,後增厚心壁肌肉,身體形態訓練應與之相適應,而不可顛倒。大學生的年齡段一般在18~25歲,處在青年期,身體發育到了完全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身體形態變化應側重改善寬度、圍度、充實度。
(二)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改善身體形態
影響身體形態的因素很多,如飲食、氣候等都會影響外部形態,因而身體形態的鍛煉也要注意其他手段與方法的運用,尤其要注意飲食和營養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