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看看道德教育的過程。道德感情和某些行為之間的聯係大都是由教育造成的。皺眉、瞪眼、搖頭、責難和別的不快表示出現在某些行為的前後,能使兒童知道這些行為是他周圍的人所不讚成的。他先是衝動地模仿這些外來的反對表示,慢慢開始感到與自己的某些行為聯係著的一種不安。他對一些直接反對他的行動也感到痛苦和憤怒,本能地不滿或者怨恨這些行動。他的父母或別的長者以一種權威口氣對他說的話,在他的意識中喚起了強迫和抑製的感情,他本能地覺得他必須去做某些動作或把某些正在做的動作丟開不做。[32]
做某些使人不悅或直接被禁止的動作,常常帶來一種不愉快的後果(自然的和人為的),對這些後果的模糊記憶則引起了害怕和厭惡。兒童也常常聽說有別的神秘存在物會因為他的不聽話而懲罰他,由這種前景所產生的畏懼因為想象中的魔鬼的無常和怪誕而愈加強烈了。[33]隨著時間過去,他得知有一個上帝,上帝反對和懲罰罪惡。然後一種本能的認識世界的渴望、一種對清醒思考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強烈了,幫助他避免某些行為,趨向另一些行為。再往後,當同情發展的時候,熱愛開始作為一個行為動機發揮重要作用。他對他周圍的人和上帝的愛使他渴望避免引起不快的行為。他感受到別人的痛苦,想到他們所受的傷害,對他也是一種傷害,這也使他克製某些行為。隨著理智的成長,這個少年學會理解某些禁令的合理性,學會自覺地製止自己去破壞法律。在家庭中就開始的教育訓練在學校和整個社會中繼續進行,他在每一方麵都碰到反對和痛苦的表示,都聽到命令:你勿這樣。這樣他就學會了敬畏和接受法律。
由別人不讚成和別人的權威語氣引起的感情,痛苦的感受,對人及神的懲罰的畏懼,對喪失名譽的畏懼,擔心引起對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直接或間接的傷害的畏懼,在這個少年的意識中構成了那種我們稱之為道德的感情複合體的雛形。在所有這些感情裏,有一種對那些和它們所聯係的行為表示反對的成分,有一種厭惡,一種否定和製止的感情,一種決不要和決不應的感情,一種通過我們上麵提到過的各種成分的聯合而大大加強了的感情。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成分很多不再在意識中出現,反對和製止的感情和那些行為觀念直接聯係起來了。行為者對某些動作的出現自然會產生一種抑製感,而無須向自己描繪產生這種感情的根源。他體驗到的這種抑製和強迫感,似乎是他心中固有的,或者是從他心靈的外麵而來的,它的神秘使他充滿了敬畏。當這種感情圍繞著一個行為觀念時,他不由自主地認識到這種感情對他的約束力。所有別的成分似乎都在意識中消失了,隻留下一種抽象的義務和不讚成的感情,一種對抗那個行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