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學的事實
我們已經考察了曆史上解釋道德意識的各種嚐試,現在讓我們自己來做出一些結論。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要取得成功,無論如何必須徹底理解我們所考慮的事實是什麽。我們必須首先分析與本題有關的心理過程,然後再尋求對它們的解釋。我覺得,我們考察過的許多著作家之所以提出了錯誤的解釋,大都是由於他們忽視了心理學。堅持我們必須通過心理學來研究我們的現象,直接意味著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所談論的是什麽。如果倫理學要取得成果,它必須像別的科學一樣,分析那些迫切需要它來解釋的事實。對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思辨必須在心理學之後進行。[2]
前麵講過,我們不僅判斷別人,也判斷自己,我們讚成或反對某些動機和行為,稱它們為正當的或不正當的。我們說,應當實行某些類型的行為,避免另一些類型的行為。一個想逃避債務的破產者,把一部分財產轉移給他的一個朋友,並自認這些東西以後都還要還給他,但當這個時候來臨時,這個朋友卻拒不歸還。對這兩種行為,我都不表示讚成,我說他們做錯了,他們不應當這樣做。冉阿讓(雨果的《悲慘世界》中被釋放的苦役犯)當別人都拒絕給他住處以後,在一個善良的牧師家裏找到了安身的地方,但是,他卻用盜竊來報答他的恩人。這個牧師原諒了他,甚至扯了個謊以幫他免除懲罰。我們說,這個犯人做錯了,這個牧師做得對。冉阿讓被這位善良老人的仁愛之情感動了,從那以後,他開始隱姓埋名,過一種對人有利亦受人尊重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他聽到逮捕了一位“冉阿讓”的消息,現在他怎麽辦呢?在他心裏,一個聲音告訴他讓這事自然發展,自己不要放棄在這麽多痛苦和犯罪之後,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地位,而且數以千計的人的幸福還依靠著他的留任呢;但是另一個聲音(我們可以稱之為良心)責備他的這些想法,有力地督促他采取正直的行動,放棄自己的利益。在可怕的內心鬥爭之後,最後良心勝利了,冉阿讓回到了苦役犯之中。於是,衝突停止了,道德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他內心中一片寧靜。我們說,假如他允許假冉阿讓代替他受罰,他就要承受悔恨和良心的極度痛苦,就要回首自己的行為,痛切地感到公正淩駕於邪惡之上的權威。我們懷著深深的憐憫哀歎著冉阿讓遭到的不幸,但盡管有這全部的悲憫之情,我們還是隻能希望他采取這樣的行動。我們的道德讚同上升為道德熱情,在這種道德熱情裏,我們對道德準則的尊重和熱愛達到高峰,我們卑微地屈身在正義準則之前,就像屈身在一個更高的權力之前一樣,我們將會說道:我將實行你的意誌,而不是我的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