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雖然承認決定論的論據是無可辯駁的,但還是出於實踐的理由而否定它;他們斷言接受這樣一個命題,生活就不可能了。
可是,決定論並不是一個使人泄氣和麻木不仁的理論。相反,了解到我們受條件的製約,這必然促使我們去避免某些條件而尋求另一些較好的條件。決定論並不損害行動的力量。一些像伊斯蘭教徒那樣信奉宿命論的民族,往往比相信意誌絕對自由的基督教苦行主義者更具有活力。決定論是行動最強有力的動機。如果我極其渴望名聲並知道要滿足這種欲望依賴於一定條件,這種知識怎麽會削弱我的渴望和雄心呢?如果我一直接受道德的教育,即使我相信決定論,我也照樣會追求某些道德行為,會像以前一樣繼續正確地思考和選擇,努力做一個正直、有用的人。巴特勒寫道:“當一個宿命論者說自然界的整個結構,人們的行為、每一事物、每一形式、每一事物的每一環境都是必然的、非如此不可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必然性並不排除人的思慮、選擇、喜好,並不阻止人依照某些原則,為達到某些目的而行動。因為這一切是一個無疑的公認的經驗,是每個人時時刻刻都意識到的。”[24]“人們必然被造就為這種或那種性格,但盡管如此,這種必然性顯然是可以和那些構成宗教基礎的正直仁愛誠實的特殊性格相調和的,正像它可以和別的性格相調和一樣。因為我們看到:正像這種必然性不會阻止我們成為殘忍虛偽不義的人一樣,它也不會妨礙我們成為仁愛誠實正直的人。”[25]
[1] 參見格林《倫理學緒論》,第1編第3章,第2編第1章;史蒂芬《倫理的科學》,第264~294頁;閔斯特貝爾格《意誌之行為》;富耶《自由和決定論》;濟格瓦爾特《意誌概念及其與因果概念之關係》;馮特《倫理學》,第3部分第1章第1、2、3節;包爾生《倫理學體係》,第2編第9章;梯利“意誌的自由”,《哲學評論》,第3卷,第385~411頁;希斯勒普《倫理學綱要》,第4、5章;麥肯齊《倫理學手冊》,第8章;賽瑟《倫理學原理研究》,第3部分第1章。關於自由意誌問題的曆史,見潘茨格《叔本華與人的意誌自由》;亞曆山大《意誌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