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讀科學中心與博物館中的互動:走向社會文化視角

第五章 實習教師即時即地推理與話語主題的發展:對一項自然博物館展品的實踐認識論分析

字體:16+-

赫蘇斯·皮克拉斯[1],佩爾·奧洛夫威克曼[2],卡裏姆·哈姆紮[3]

導論

教育領域內社會—文化觀點的發展已經推動著學習研究的範圍不斷擴展,從主要聚焦於個體的認識,轉向強調交流的作用及其所處的曆史、情境與文化特征(Lave & Wenger,1991;Rogoff,1995;S?lj?,2000;Wertsch,1991;Wickman,2004)。對於科學教育的研究而言,實用主義這一哲學導向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這一取向,從語言使用和意義的角度提供了對學習進行處理的方法,並把學習視為一個由各種有目的的活動構成的整體部分(Almqvist & ?stman,2006;Gyllenpalm,Wickman & Holmgren,2010;Hamza & Wickman,2008;Jakobson & Wickman,2007;Lidar,Lundqvist & ?stman,2006;Lundegard & Wickman,2007;Wickman,2006)。在之前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我們引入了學習的社會文化觀點,並把它作為一種具有高解析度的研究方法,對實習教師在一家自然博物館中參加一項教學活動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學習進行了探究(Piqueras,Hamza & Edvall,2008)。在那篇文章裏,我們對這個活動的前三分鍾進行了分析。在這裏,我們將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以闡明這種學習研究的社會文化方法如何能夠被用來對各種同樣的、更為廣泛的學生推理模式進行解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提出了實踐認識論分析的框架,這是一種操作機製,可以從話語層麵上對參與一項活動的人的學習進行描述。接下來,我們使用這一框架描述了學習者接受的各種學習指導,這些學習指導針對的是學生在立體微縮模型(diorama)中注意到的東西。我們還對學習發生的相關性進行了評估,把其與模型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行了比較。最後,我們提出,作為博物館研究中其他各種研究方法的補充,這種研究方法具有的幾點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