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解讀科學中心與博物館中的互動:走向社會文化視角

第三章 媒介即訊息:拆解觀眾對身體世界的認識,傾聽他們的心聲

字體:16+-

埃爾米尼婭·佩德雷蒂[1]

導論

2009年秋至2010年冬,“人體世界與心的故事”[2]在安大略科學中心(加拿大)向公眾開放。“人體世界”是岡瑟·馮·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的創意,它以在細節上洞悉一切且堅定不移的方式展現了人的身體。通過塑化過程,人的身體得以保存與展現,包括肌肉、器官、身體組織、骨骼,等等,均一覽無餘。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前來參觀的人對人體的構成和功能有所了解。可以理解的是,觀眾的反應不一,有好有壞,有人驚歎不已,有人非常著迷,還有人覺得惡心。展覽中使用的聲音充滿了**,語調激烈。有人覺得這樣的展覽有失體麵,是對人體的不尊重,有些恐怖,不適合小孩子來看(參見Barilan,2006;Burns,2007;Fisher,2005)。還有一些人則驚歎於人體之美,對能夠展現出如此的細節感到驚奇(參見Vom Lehn,2006;Walter,2004)。有些宗教團體、保守的說客以及對此心懷關切的市民針對這個展覽表達了反對意見,同時也有另外一些人認為它有創新,很精彩,而且內容翔實。但不管是驚歎還是厭惡,大家都情緒高漲。

在開始的時候,“人體世界”展覽引起了很多爭議。但除了這些爭議之外,很少有人對其進行嚴肅的學術研究(特別是教育研究)(參見Vom Lehn,2006;Leiberich,Loew,Tritt,Lahmann & Nickel,2006;Moore & Brown,2007;Walter,2004)。此外,很多文獻都是以評論或短文形式發表的,關注的是關於保健學和解剖學、醫學及健康社會學等方麵的問題。鑒於圍繞這一展覽而引起的爭議與爭論,筆者開展了一項研究,以探討前來參觀的人對“人體世界與心的故事”究竟會有哪些反應,筆者把此項研究工作放在非正式學習、媒體以及科學教育等領域內進行。在本章中,筆者專門對一些理論假設進行了討論,這些理論假設影響著觀眾如何做出反應,如何展開互動,如何對經驗進行意義建構,各種不同媒介(主要是塑化物)與訊息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同時它們還影響著各種不同類型的公眾在情緒體驗方麵的張力。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 McLuhan,1964)曾經對媒介與訊息之間的關係進行過描述,筆者吸收和借鑒了他的觀點,把它作為向觀眾的意義建構提供中介支持並理解其意義建構過程的一種可能途徑。那麽,在這個展覽的情境中,媒介與訊息之間的相互作用究竟是如何展開的呢?觀眾給自己獲得的體驗賦予了怎樣的意義?他們在意義構建的過程中獲得了哪些訊息?在參觀過程中,他們體驗到了何種情緒上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