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謀劃與實施

三、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的關鍵原則

字體:16+-

當前,著名評估專家埃貢·G.古貝和伊馮娜·S.林肯所倡導的第四代評估——“響應式建構主義評估”較為盛行,他們認為,評估就是對被評事物賦予價值,是參與評估的人或團體關於評估對象的一種主觀性認識,是一種通過“協商”而形成的“共同心理建構”。該理論主張打破前三代評估(測量時代、描述時代和判斷時代)中的管理主義傾向,改變自上而下、評估標準單一、評估主體一元的評估格局,強調評估的促進發展功能,關注各類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價值觀,通過溝通協商形成共同的心理建構,使評估活動得到各方的認同。[1]

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既要尊重和遵循一般性教育評估的原則,更應體現普通高中特色建設這一特定領域的特殊性。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的焦點主要不在測量,而在描述和闡明普通高中特色建設的事件,在於識別判斷出就不同人群和不同學校而言這些事件所具有的一係列意義。具體來說,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應遵循以下五個關鍵原則。

(一)真實性

這是評估工作最首要的原則。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具有“導向”“區分”和“激勵”三大核心功能,失去了真實性的評估也就從邏輯起點和根本上背離了這三大核心功能。為此,評估環境、條件和任務要盡可能接近現實,以便能實戰式了解普通高中特色建設的真實舉措、真實表現和真實效果;評估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和反饋等要準確客觀。

具體來說,普通高中特色建設評估應當著力尋找以下問題的答案,比如,這所普通高中學校實際正在發生什麽事情?校長和教師們實際正在做什麽事情?實際的特色發展成就究竟如何?在特色建設總目標、建設平台、對建設方略方法和技術的理解都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這所普通高中學校裏應該正在進行什麽事?這些特色建設的事情和活動,對校長、教師、學生以及其他相關者有何意義?不管教育行政部門或校長的意圖如何,教師和學生們究竟積累了什麽樣的個人意義?學生(及其家長)、教師與校長對特色建設現實的解釋有何不同又為何不同?應當采取什麽樣的行動,以使學校的幹部師生對特色建設有更加充分的理解,並使其行動與信念之間達到更好的和諧一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