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教育改革的背景
進入20世紀70年代,隨著日本、韓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崛起,美國在國際競爭中逐漸感受到壓力,另外,這一時期美國社會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國際競爭以及國內社會問題的出現促成了各種大範圍內的改革思潮的湧動,美國社會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而教育係統則是改革的重點地帶。每當社會問題湧現,教育係統首當其衝,成為政府和公眾的關注焦點。在有的學者看來,這似乎是美國政府和社會的一貫做法。[1]
1981年,美國聯邦教育部成立了“全美優異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該委員會工作的核心內容是評估全美各學段的教育質量並提出改進的建議。1983年,委員會發布調查報告《國家處在危機中》(A Nation at Risk: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該報告用數據呈現了美國教育係統中存在的種種危機,例如,從橫向比較,美國學生學業成績與其他國家相比處於劣勢,從縱向看,學生學業成績低於26年前的水平,SAT考試成績從1963年開始到1980年持續走低,高分值學生的比例也大幅偏低等。[2]學生學業成就偏低的現實引發了委員會對教學質量以及教師的關注與調查分析。問題主要包括:教師隊伍的來源不理想,他們大多來源於學業成績處於後1/4的高中畢業生和大學畢業生;教師隊伍的質量不高,新聘用的數學、科學和英語教師有一半不合格,約少於1/3的高中物理課程是由合格的物理教師講授;教師教育課程結構偏重教育類科目,任教學科專業的課程偏少;教師工資低,使教師職業不具有市場競爭力;教師隊伍雖然不斷壯大,但是在許多科目上缺乏師資,如數學、科學、外語、對天才兒童和殘障兒童的特殊教育、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等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