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美國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

四、駐校模式的實施過程

字體:16+-

駐校模式的培養目標是幫助師範生從新手教師發展成為教師領導(teacher leader),因此,它的實施包括了錄取與篩選、培養、入職指導與教師領導力形成的過程,體現了“教師教育”的準確定義,即教師教育包括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指導和專業發展整個過程,也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職前職後一體化模式”。而大學化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僅限於幫助師範生發展成為合格的新手教師,它的實施隻包括錄取與篩選以及培養過程,準確地說,隻能稱為“教師培養”(teacher preparation)。

駐校模式是為學區所轄的中小學校培養教師,因此,未來教師的錄取與篩選也需要回應學區的需求。以波士頓教師駐校模式為例,該模式力圖錄取多樣化的未來教師群體,包括年齡、種族、工作與生活經曆的多樣化。錄取的要求涉及知識、能力和品性,如以學生學業為重、有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是批判性思考者、能夠承擔責任、是終身學習者、善於交流並建立關係、情感成熟、學業優異尤其具有堅實的任教學科知識、有組織能力、有創新精神等。錄取的過程包括麵試、講課、參與小組問題解決活動、觀察課堂並撰寫觀察報告以及數學測試等。[1]以2007—2008學年為例,波士頓教師駐校模式錄取84人,申請人為480名,錄取率為18%,芝加哥駐校模式[2]錄取53人,申請人為219名,錄取率為24%。[3]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教師被錄取後,以後的培養過程還發揮著一種不斷篩選的功能。

駐校模式的駐校培養期通常為一年,其過程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是理論聯係實踐。根據理論課程和實踐學習的安排,未來教師每周有一天的時間是學習理論課程,其餘四天在實踐中學習,其內容與理論課程相一致。例如,在芝加哥駐校模式中,如果理論課程是學習如何設置教學計劃,在實踐學習中則安排未來教師與指導教師共同製作適合本班的教學計劃。[4]其二是在實踐共同體(a community of practice)中學習教學。受學習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learning)影響,駐校模式將未來教師置於實踐共同體中學習教學,即在中小學實踐、中小學教師群體、未來教師組成的專業學習共同體中學習教學。其三是師徒製。駐校模式借鑒了維果茨基的認知學徒思想,讓未來教師跟隨經驗教師學習。以芝加哥駐校模式為例,未來教師每周有4天是在所駐學校指導教師的課堂中學習,課後還經常得到指導教師的輔導,除此之外,指導教師每周至少要用兩小時的時間與未來教師一起討論教學。其四是建立身份認同。在大學化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很少提及未來教師建立教師身份認同的內容。學習的社會理論認為,學習的內容之一是建立身份認同,即通過學習來改變學習者對自己的認識,逐漸成為共同體中的成員。[5]因此,學習教學不僅僅是學習教師應該如何做、如何想,而且還要學習將自己稱為“教師”,確立教師應有的信念,即建立一種職業身份。[6]駐校模式正是通過服務性學習和“文化沉浸”的方式幫助未來教師建立身份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