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讓陽光照耀孩子們的生活,他們的世界就會色彩斑斕。後來,我經常教小學高年級學生,組織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活動陪伴他們的成長是我的使命。學生的事要讓他們自己去做,教師不能事事包辦代替,這是育人之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和方法。隻有堅持這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自立意識。因此,在工作中,我總是讓學生自己主持召開班、隊會,組織開展集體活動,學會處理一些問題的方法。我隻是當好學生的參謀,給予啟發、引導和鼓勵,使孩子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強了自立意識,堅定了自我成才的信心和勇氣。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當今的小學生朝氣逢勃,開拓進取。他們經曆的事大多是一帆風順的,幸福的生活不易讓他們產生深層次的思考。通過摸底,我深感學生對責任感問題缺乏熱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於是,我利用少先隊活動時間精心設計了這樣一次討論。首先,我向同學們推薦了《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潘金海從小仗勢欺人,胡作非為,雖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駕,最後被判死刑,臨刑前咬掉生母耳朵——這個血的教訓。那麽,究竟是誰把他引向不歸路呢?激烈的討論開始了,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指責父母對他的嬌寵,指責公安機關的徇私舞弊。最後,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孩子們認識到了他自己從小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才是造成今天慘痛結局的根本。可見,一個人的責任感是與其生命緊密相連的。這血的教訓,使孩子們猛醒,深思,並進而認識到對日常學習的重視和平時對集體、對親人的關心是為人最基本的一種責任。通過討論,孩子們積累了道德經驗,促進了道德認識的內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達到了德育活動的認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