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屢屢皆是。中外有很多學者、教育家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讓孩子學會關心”是21世紀的教育。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完全不知道關心別人,習慣於從小養成的人人都在關心自己,這樣的人以後在社會中是寸步難行的。因此,在教育活動中,我首先從培養學生關心家人做起。
在“三八”婦女節前夕,我在班中搞了個小調查,調查的題目隻有三道:一是寫出媽媽的生日;二是寫出媽媽的愛好,可以是任意一個方麵的,如:飲食、穿衣、興趣等;三是詢問你事先考慮過給媽媽過節嗎?調查結果觸目驚心,其中有一半的孩子寫不出媽媽的生日,更有一多半的孩子不知道媽媽的愛好,給媽媽過節就更談不上了。麵對這樣的現實,我先讓孩子們認真觀察媽媽的一天,或是采訪自己的媽媽,結果不少孩子逐步對媽媽有了深入的了解,從中深刻的體會到了媽媽的良苦用心,覺得媽媽為了自己、為了家付出得太多了。緊接著,我就啟發孩子們能否根據你了解到的媽媽的愛好或是結合媽媽最需要的,給媽媽過一個有意義的“三八”婦女節。經過孩子們在一起思考、討論、交流,在反饋中,我發現通過這一係列的活動,最終出現了與第一次調查截然不同的結果,從而達到了我事先設想的教育目的。
有的孩子看到媽媽由於工作忙,很少打扮自己,就親手給媽媽化妝,使媽媽漂漂亮亮地過了一個節日;有的孩子看到媽媽平時總是看著自己吃披薩、蛋糕這樣的美食,就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媽媽買了一個蛋糕;還有的同學聯合父親,一起布置房間,為媽媽開了個派對。媽媽們在聯係本上動情地寫道:“看著眼前的兒子,突然感覺到他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以前那個頑皮、不聽話的小孩兒了,我很是欣慰。衷心感謝您這幾年來對孩子們的教育與培養,是您的辛勤汗水換來了孩子的茁壯成長!……”一個個微小的舉動卻充滿了溫情,一件件細小的事都洋溢著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