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現象學思想進入了教育學領域。現象學與教育學的關係從此密切起來。範梅南現象學教育學,顧名思義,是以現象學為其理論基礎的,也就是說,思想者要沉潛於現象學哲學這樣一個學術傳統,真正領會其精神態度和方法,從而建立一門新型的可能的教育學。胡塞爾的“懸置”還原、本質直觀、“回到事情本身”的哲學精神[1],還有後期的生活世界理論都在改變著人們的觀念,以嶄新的目光去看教育和重新理解教育。海德格爾基礎本體論的探討,使我們區分了存在與存在者,使人們傾向於本真存在的自行敞開,他讓我們回到“在世界中存在”的“現身情態”,[2]回到境遇中,麵向思的事情,而不是科學的對象。在海德格爾這裏,有一個語言的轉向,詩思的轉向,解釋學發展到了本體論解釋學。領會先於解釋。伽達默爾則把解釋學發展到了實踐哲學。海德格爾麵向思的事情在後期發展到“泰然讓之”和“向奧秘的虛懷敞開”。麵向思的事情通向智慧,事實的對象則通向知識。範梅南關注的是教育智慧。
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和經典之作《知覺現象學》使我們從離身(disembodiment)的主體回歸到具身的(embodied)主體。這種身體哲學重新喚醒了體驗哲學的探討,本體論的革命引起認識論的變革。就像範梅南所探討的“體知”(pathic knowing)和實踐認識論,這是一種身體直接參與的、身體直接表達的知識,它們可以成為身體知識或身體技能。生物的結構和現象的身體是不同的兩個世界。另外,在“現象學運動”中對於倫理學貢獻最大的是舍勒和勒維納斯。他們都是範梅南現象學教育學的倫理資源,範梅南關於信任的同情心的探討就引用了舍勒的《同情的本質》,尤其是勒維納斯的他者哲學為範梅南的思考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關於他者麵孔的脆弱性,關於教育的召喚和使命感,關於教育愛,關於責任,關於為了他者的機智實踐,都能看到勒維納斯第一哲學——倫理學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