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這個詞原意是一個充滿蒸氣的球體,包圍並影響周圍的一切。教堂總有一種非凡的氣氛;有歌舞表演的地方和酒吧彌漫著**的**;高層建築讓人產生畏懼感……對於旅遊者來說,甚至整個城市充滿了一種特別的情調。一些小飾品也能創造特別的感覺和氛圍。學校也有氣氛,學校給孩子們的可能是陌生感和壓抑感,或者歸宿感和安全感。認識氣氛現象的意義在教育學上非常有益。敏感的老師知道怎樣創造一種適合學習和生活的氣氛。學科不同,氣氛也不同,請看一個生物學教室和一個藝術教室的區別。
學生一踏進藝術教室,他的態度取向與剛剛離開的生物教室完全不一樣。剛才老師討論人手的結構和功能,他仔細觀察了南猿、靈長類動物和人類骨頭的進化。他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的手指逐漸變直,並且拇指的指骨逐漸變寬,變長。拇指和其相關的肌肉組織多麽有用啊!
然而,當他踏進藝術教室的時候,他看見老師的桌子上放著令人讚美的雕塑藝術家羅丹的作品:一個雙手祈禱的雕塑藝術品。有些學生很驚訝地暗自發笑。敏感的手指,虔誠的祈禱,已經超越了物質本身的力量。這是一種多麽神奇的崇尚地球的精神啊![1]
博爾諾夫在他的專著《教育人類學》中第四章專門討論“教育氛圍”。如果要從人生更廣泛的範圍正確理解教育問題,那麽了解一般人對教育得以實現的人類環境產生的心境,以及有關人(無論是受教育的兒童還是作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產生的直覺具有極大的意義。因為事實證明,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生活環境中一定的內部氣氛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態度。博爾諾夫稱之為“教育氣氛”,並把它理解為情感、情緒狀態及對教育抱有好感或厭惡等關係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