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梅南在《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這本方法論著作中反複強調,這本書不是方法的工具箱,可以隨時找到你需要的方法,也不是研究方法手冊,你可以在裏麵找到確定的方法和程序。盡管他在本書中提到了一些具體的現象學教育學研究方法,但這些方法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也不可能窮盡其他的方法。這本書依然在培養讀者的學識、理解力和感知力,養成一種意識狀態——thoughtfulness,和機智的行動能力。死板的照方法辦事和臨場的機智與靈活變通是極為不同的。範梅南的方法論討論對我們有什麽啟示呢?
教育的事情終將要回到教育本身,而不能在“學”(ology)中自我陶醉。一係列教育原則、教育方法並不能直接應用於實際情境,而需要境遇中的生成與轉換。教師和學生在與人、物打交道中生成其方法。我們走在路上,並不是方法引導著我們,而是我們在世界中存在並形成著方法。當人們以文字概念的形式總結方法,方法成了公共性的知識,但這種方法的公共知識能否在每一個體身上發揮效應,就不單是一個方法公共知識的學習問題了,更重要的是親曆與實踐,重新去體驗探索方法的過程。在實踐中,在與人和物的實際打交道中,去體驗、體知(Embody)如何在某種情境中與人、與物逐漸親熟,遊刃有餘。教師專業發展不能僅僅傳授無數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也不能僅僅做教育的思辨,因為脫離了具體情境的體驗,所有的方法都是紙上談兵。於是,我們還是回到實踐中得出真知。是知(knowing)的過程生成了方法,而不是知的結果(knowledge)直接拿來應用。隻有“方法”與“做事”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上手狀態”(或譯為“順手狀態”,海德格爾語)。範梅南提供的方法同樣需要境遇的生成和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