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梅南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育學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主任、國際質性方法學研究院研究員。他是世界著名教育學專家、教育哲學家、課程論專家和人文科學研究方法論專家,同時他也是北美和歐洲六種教育和人文科學研究國際學術雜誌的顧問和國際編委。在其所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簡稱《教學機智》)一書裏,他首次係統提出了“教學機智”這一概念。他認為,教育活動始終是前反思、前理論、情境性、實踐性的,對教育情境的把握則需要教師的實踐智慧。這種智慧源於深切地體驗、理解孩子的生活和現實。
範梅南這個名字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主要歸功於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一位中國博士生李樹英。李樹英教授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中國學生的考試體驗,此論文以人文科學的方法或曰現象學教育學的方法,以體驗、理解和解釋為核心詞,關注學生的真實的考試體驗。另外,李樹英教授翻譯的範梅南的專著《教學機智》於2001年在中國大陸出版。李樹英教授還翻譯了範梅南的專著《教學情調:教育學的語言》(簡稱《教學情調》),但此書未在大陸出版。2000年,李樹英教授在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工作期間邀請範梅南去香港演講,內容涉及理解學生的體驗、關心的語言和教育體驗以及點名與認可。範梅南的祖籍是荷蘭,後來移居加拿大,在阿爾伯塔大學讀的碩士和博士。他在荷蘭烏特勒支大學讀的本科,而這所大學恰恰是現象學教育學的發源地。與此前德國的文化教育學(解釋學傾向和精神文化研究)相比較,荷蘭的傳統(主要以烏特勒支學派為代表)傾向於“教育生活世界”的現象學研究,更加具有實踐取向,也更擅長現象學描述。其實,他們的研究興趣遠遠超出“教育生活世界”而涉及日常生活體驗的方方麵麵,例如旅館的房間、一次對話、強迫症、開車、怕黑等日常體驗。他們更強調“做”現象學,而不是沉重的知識論沉思。他們甚至把自己的方法稱為“家庭、街道、廚房式”的方法,以表明其“回到事情本身”的態度,而不僅僅是技術性、程序性的方法,以便回歸生活體驗,回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