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範梅南

三、現象學教育學的哲學源頭:“回到事情本身”

字體:16+-

西方的傳統哲學無論是形而上學,還是知識論,都是抽象思辨的理論體係,其中並沒有多少“現象”的位置。他們通過抽象歸納、演繹推理追求那不變的本質和確定性真理,結果導致“去世界化”(海德格爾語),脫離了真實的生活。另外,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實證主義主客二分的、價值中立的純客觀的研究態度,使一切都變成了客觀的對象,人的世界的豐富意蘊被抽幹,變成了“李子幹”(現象學教育學常用的比喻)。正當表麵繁榮的危機時刻,現象學的開創者胡塞爾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呐喊——“回到事情本身”,並決心把哲學史上的“大鈔票兌換成小零錢”,通過還原,回到“現象”本身,直觀“現象的湧動”。

現象學是對前反思(或曰前概念)的生活體驗的反思性研究,亦即我們當下體驗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將其概念化、理論化、範疇化了的生活世界。現象學研究那些體驗的獨特意義。自然態度中的生活世界需要哲學的態度加以反思,從而顯現出“現象”的豐富意蘊,深化我們“在世界之中”的整體性理解,洞見更本真的存在,逼近“事情本身”。

教育學也麵臨著同樣的困境,過於注重教育理論知識、自然科學方法、概念思辨,而忽視了教育生活體驗的研究,教育同樣需要回到教育本身,回到教育現象,探尋現象中的意義。意義和體驗成了新的教育理解的核心詞。現象學的哲學精神與這種體驗教育學正相契合。荷蘭的烏特勒支學派首先將現象學的哲學資源應用於教育研究,形成“家庭、廚房、街道”式的現象學教育學研究,一種實踐-意義趨向的研究風格。現象學與教育學的結合,形成了新的教育學語言和知識,使我們從教育的象牙塔回到了教育研究的民間,回到教育發生的現象中。從此,現象學與教育學的結合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艱難旅程,足跡遍及荷蘭、德國、加拿大、美國、中國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